如果,有a必然b,那么非b必然非a,而不是非a必然非b。
即,a → b 只能推出not b → not a,而不能推出 not a → not b
比如,假设有雨必有云,
那么:没有云必然没有雨,
但是推不出:没有雨必然没有云。(提问:云是雨的原因吗?相关性还是因果性?)
但是我们时常会用 not a → not b,去反驳 a → b的推论。
在逻辑学这叫“否定前件谬误”,
举个例子:
前提:如果航班取消,他就无法按时到达。
你推论:如果航班没有取消他就能按时到达。
这推论是错误的。
如果航班取消,他就无法按时到达。(a → b)
我们只能推出:
如果他按时达到那航班一定没有取消。(not b → not a)
而无法推论出:
如果航班没有取消他就能按时到达(not a → not b)
我们再看,上一篇文章开头的那个例子:
前提:所有电器都用电,
冰箱用电
所以,冰箱是电器。
这还是一个错误的推导。
这个问题更具迷惑性的原因是它的结论正好符合我们的日常认知(冰箱确实是电器),但整个推理逻辑都是错的。(区分逻辑的有效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所有电器都用电(a → b)
我们只能推出
不用电就不是电器(not b → not a)
而推不出
不是电器就不用电(not a → not b)
也就是说,用电的东西不一定是电器。
我们换一组逻辑相同的表达就能看明白了:
前提:所有人都要进食,
猴子(大象/蚂蚁)要进食
所以,猴子(大象/蚂蚁)是人。
实际上在科学研究上,这是所有研究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即证伪焦点假设与备择假设,不然是会闹大笑话的。
本文的重点不是大段大段的讲逻辑推理,更重要的是对理性思维信念的提醒。对于更复杂的概率、逻辑推理,在日常中不需要掌握的像你使用母语那么熟练,但是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倾向,遇到相关问题,虽然不能快速的反应出来,但是你非常清楚该怎么做验证,而其推理过程一般并不复杂。
下面我们讲另一个更为有趣的话题:情绪。
05
理解情绪
你的情绪/情感告诉你,你想对你老板说“你真tm是个sb”,可是理性告诉你,这样的结果是你会被炒鱿鱼。可你现在还不想被辞退,你的理智战胜了情感。
但我们在日常中几乎人人都会有理性输给情绪的时候,甚至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还认为那是自己深思熟虑、审慎思考的理性选择。情绪会出现错觉,也是会失控的,并且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我们有很多情绪,开心、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厌恶、幸福、嫉妒、爱慕、恶心、焦虑、同情、感激、后悔、内疚、抑郁……。
情绪的产生目前有两个解释,简单的介绍一下,一是传统的情绪理论:情绪是我们的进化适应产生的达尔文模块,在我们身体里形成了相关神经回路。它属于我们的“系统一”,是我们通过情绪调控行为以解决特定适应性问题的封闭性心理模块。比如,我们看见蛇,产生恐惧心理,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液流动加速,这会加速给我们的肌肉供氧,以便我们更有力量的逃跑或反击。这种解释认为情绪是天生的,并能根据外部环境习得或改变。外部刺激——生产情绪。就像上一篇提到的你光脚走路久了会长茧一样。
另一种是解释是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提出情绪建构论,她认为情绪(甚至包括认知、知觉等心理事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建构的,是人类共识的产物,就像我们对一张纸做成的钞票有共同的信念一样:拿出去一定能买到东西,我们认为钞票能用是因为我们知道别人也会这样认为,我们也知道别人知道我们知道。这个理论是从我们的视觉系统的原理得到启发,即“所知决定所见”,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视网膜-视神经-视皮层进入我们的脑部,我们的大脑这些信息素材进行了完形成像的加工,才产生我们所“看到”的图形,我们通过后天的观察学习形成了很多概念(所知),这些都会用来帮助完成对接受到的光信息的成像,也就是所谓“脑补”。情绪建构论认为情绪的产生也是这个机制,是因为后天的学习形成了各种情绪的概念,而这几乎是一种人类共识,然后个体“创造”出了情绪,而不是先天的。
目前主流的传统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进化适应,它是给人类设立目标的机制,不同的文化环境、甚至天生耳聋失明的孩子都会有很多相同的情绪(婴幼儿被独自留在黑暗的屋里会歇斯底里的尖叫哭泣、6个月左右的小孩看到悬崖会害怕恐惧,他可没学过万有引力定律,又比如我们对蛇的恐惧被编译进了我们的基因“知识库”)。
区别只在于对情绪的表达、行动(原始人看见恐惧情绪的照片会说那人一定是看见了一只野猪)。而后天的学习也至关重要,这与人们各自独特生活环境相关(大人看见大便觉得恶心,婴幼儿可能抓起来就吃,但他迟早会学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相关的书籍看,或者以后我有机会再展开讲。
我们人类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自然选择给出了答案,我们追求美食美女美景,这些只不过是一个更高级的目标下嵌套的子目标,这个更高级的目标就是基因的复制延续。但解释说我们追求美的只是进一步描述问题的循环论证。重要的是为什么那样的形状、相貌、景色在我们看来是美的?
我们恐惧、恶心,这让我们躲避危险,我们追求愉悦,这让我们去追逐高营养食物以便活下去,让我们渴望-的快乐以便复制传续基因。情绪带给了我们向目标行动的驱力,我们思考决策去实现这些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情绪和理性和谐共生。
事实是在大多数时候,情绪是促进理性思维的,我们不可能纯理性的推断事物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脑袋爆炸都不可能搞清楚。情绪会基于经验直觉将其限定在一个合适的选择范围内,情感与理性不是完全对立的,情绪是理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既可能促进也可能损害理性思维)。
一种情绪一旦产生,便调动身心以应对生存繁衍中某个问题,而在现代社会里,这也可能会出错。这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远古适应性与现代环境的不适配,比如我们食用高糖高热量食物的愉悦感对采集狩猎时代的祖先的存活至关重要,而现在你要面临的是肥胖与身体健康问题。二是,人类理性促成了基因目标(基因复制)与人类自主目标的分离,比如人类发明了戴套的方式来对抗基因指令而仅获取自身的愉悦,在你性冲动的时候,或许脑袋里的理性之声会偷摸叮嘱你,可能会得性病,可能会怀孕。
现代工业科技技术让我们的感觉指示器常常出现混乱,对甜、脂肪口味偏好指印着糖、高热量,但我们现在可以生产无糖却也甜的东西,但我们的味觉系统并不能分辨。商家们正是抓住这一点缺陷进而进行情感欺骗的高手。现代人玩乐的花样可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可以在家玩一整天的游戏,甚至一周一月不出门的玩游戏,这是个人感受掌控力带来的愉悦快乐。虽然这看上去跟基因复制目标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哇哦,我们终于不再是基因的奴隶?(却变成了商家的?领导的?传销骗子的?)
现在的女孩子已经“进化”出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装饰器”:“我饿了”(她们似乎总是饿的,无论体重、进食频率、白天还是深夜),她饿了,于是总会去点从来没有吃完过的外卖,然后看着镜子里走样的身材,她们甚至、居然对着马桶把刚吃进去的食物抠吐出来。饥饿的情绪、满足的情绪、后悔的情绪,还有一个迟来的理智的声音。
理性似乎总是会晚那么一点点才到来?其实在你进食之前、你玩游戏之前,你看剧之前,它都曾来过:这顿螺蛳粉配烧烤的别致夜宵还是别吃了,它将严重影响我的身体健康和健身计划;再玩最后一局csgo,我的背单词的计划不能再拖了,不然考不上研了;就只看这一集“兴风作浪的姐姐”,我的竞标方案再不搞出来,这份工作就完了。理性轻轻的来了,在情绪面前它甚至不拖泥带水的就又走了,于是吃着,玩着,看着。愉悦、满足、紧张、刺激、快乐,这正是我想要的情绪,我全都要,我现在就要。当然后悔的情绪也从不缺席,不过那是明天中午起床后的事,明天?明天的我关现在的我屁事。
如果快乐是我们追逐的一个较高级的目标(尽管我们不擅长),那么我们现在吃着玩着看着不就是在做这件事吗?说的也是,但你为什么明天会后悔呢?你甚至现在就知道你明天会后悔也照做不误。为什么会有后悔这种情绪?从理性角度我们知道应该忽略沉默成本,过去的就过去了,而后悔的情绪在一个方向上或许可以将我们拉回理性以重新评估矫正类似的决定和行为。
每一个明天都会变成现在,也幸好它会变成现在,过去的是回忆,现代人(我们)出现了已经5万到10万年,没有成为过去的是我们头盖之下不足3斤重有1000亿个神经元的古老遗迹。人类大脑需要考虑将来,没有理性的护航,我们就像是情绪化的野兽。
我们没有办法只活在此刻的眼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会令我们很快死去,不是醉死,而是饿死,我们得考虑将来、外围的世界。当古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猎捕猛兽时,就像我们耐着性子走进公司赚取工资一样,都是为了明天的生存与繁衍。
我们拥有前瞻性思维,我们去分析推断那些不会即刻作用于情感的事物。
情感与理智的脱节
这脱节的一种情况是,我们知道思考和行动的正确方式,可我们就是做不到。比如上面提到的吃玩例子,我们来一些更困难的事情:你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你都戒了8回烟了也难以割舍那愉悦的快感;你明明知道关上灯都一样,你还是会喜欢选择一个美女,就算你知道她是人造美女。
也比如前一篇的错觉图片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情绪反应很难因为你自身的理解、一个权威解释就被切断,作为动物性的遗产它看上去像是不可驯服的。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在情绪上出现映射错误。比如上面讲到,正如我们把甜和糖混为一谈的错觉。他们都是情感欺骗高手:牙膏广告中美女的整齐洁白的牙齿是古人甄别健康的一个指示器,在审美进化中成为了一种性暗示。高档汽车红酒雪茄配美女的图片,提示身份权力金钱可以抱得美人归,而这些产品暗示它们正是这类特质的外显炫耀器。那些骗女孩子的泡妞技术常用手段就是展示高价值。我们对现代文明的“超常刺激”不加审视,就可能会中了其低劣诡计的埋伏。
图片
图片
聪明人为什么会干蠢事?
06
如何实施理性压制
我们要在这里把前面讲到的概率、推理和情绪一起来总结一下,因为情绪是我们目标的驱动力和调动行为的机制。“系统一”“系统二”不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我们对任何事物必定先是看到、听到、感知到,反应到情绪上,然后才能思考、行为。比如我们对鲜活形象的概率错觉,首先会反应在情绪上。我也会加入几条这篇文章没有展开的但常见的偏差,以后我们再详细讨论,比如说记忆。
记忆容易出错,列清单
科学家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记忆的生成机制,在某些层面上正是记忆让我们是我们,赋予了我们存在的意义。然而我们关联联想式的记忆提取方式非常容易出错,不要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以“我记得非常清楚”来以理据争,理性的你应该在重要的事项保有客观的记录证据。
清单,能帮助我们更合理的分配精力,避免因对记忆过度自信或紧急紧张压力下的记忆混乱造成重大错误。一份简洁实用的核心提示清单彻底改变我们的医疗、飞行等领域的事故率。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个错觉。
提高警惕
提高警惕,保持理性。这就像那句最没用的股市名言“低买高卖”一样。可我们也确实经常会出现“我当时确实冲动了”、“当时说话没过脑子”、“当时要是再认真思考一下”、“当时要是再坚定一些”这样的反思场景。我们始终在强调定性的认知,这是种思维策略、倾向,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遇事总是先冷静的想一想,再结合下面的具体策略,也许就会产生作用。
给明理由,设想几个其它选项
如果时间允许,我们能列出行动的理由,会是一个反向的督促。我们想象着有人来监督,或者我们需要把行动的理由给别人讲述,那么我们可能会更冷静、对自己更负责。你可能觉得奇怪,但这确实是进行了很多次真实实验:当在厕所小便池上方挂上一对眼睛的图片后,男士将尿尿进池子里的概率大大提高了,他们觉得有双眼睛在监督这他们。
人类的心智的重要的能力就是区分现实世界和虚拟假设,反向思维,把问题从其它角度重新提出来在思考,提出几个可能的其它选项,都将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冷静的审慎思考。
预知冲动,提前约束
触手可及的诱惑最难抵制,远期的诱惑不像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那样难以拒绝,这给了我们仔细考量的机会。这也是我们总是能下定决心计划未来,而当诱惑临近向我们摊牌时,我们立刻缴械的原因。这在经济学上有个解释的概念叫“双曲贴现”(以后会详细讨论这个话题)。
我们对此刻与未来的感受和处理方式是不同的,也许在此刻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明天或是未来我们的感受会是怎样,将会有很大好处。如果我们的意志不够坚定,自控力有限,可以用客观的约束来帮助我们抑制非理性冲动。曾经有一位政治人物讲到他洁身自好的诀窍:我不是柳下惠,美女坐怀我也会乱,所以唯一能做的是不给美女有坐怀的机会。你上周对自己的未来做了宏大的规划,你现在可以卸载掉你的游戏了吗?
一份严格执行的清单在这里也同样有效,它能让我们保持冷静、克制,全神贯注,提升实力。所以有一些聪明人喜欢“按部就班”。
增加对错觉的认识
当你了解了我们爱走捷径的大脑对鲜活的信息异常敏感的特性后,你就知道需要对鲜活、生动的信息保持警惕,进一步去更深入的了解数据和概率。当我们对情绪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识破很多情感骗术,这不是特指感情问题,广告商销售商是运用这类特质的高手,常见的认知偏差利用如框架、锚定等他们也是信手拈来。
重要的事情应对面对面或语音沟通
这是一条针对具体事项的建议,现在互联网沟通工具的发达对沟通带来便利也产生了一些困扰,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包含了复杂的情绪,书面文字有时候很难做到这一点,容易引起误解误会。毕竟这是一个合作与沟通的社会。
留心自己的精力与睡眠情况
当然我们睡眠不足、精神涣散时的决定和行为更容易出现差错。重大的决定要避开在疲惫时做出,理性思考将消耗大量的资源,在疲惫时“系统一”可能偷摸站出来帮你敷衍应付。做重大决定时,找一个精力集中、思维专注的时间吧。
重视元认知
即对认知本身的认知。这也是我们“姿势要点”这个号会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我们上面讲述的这些内容其实都是在回答认知本身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件事。我们的记忆、意识、心智、情绪、性格特质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成为这般的?我们信念、欲望、智力、审美、语言、思维、文化是怎样发生的?我们作为自然选择最杰出的“作品”,为何会产生如此多的认知偏差?我们为什么打心里觉得长成那样的人就是美的帅的?我们对快乐的执著追逐到底有没有凑效?
如果你非要问这又有何用?我回答的是,了解了认知本身的发生发展方式,我们才根据智力、语言、情绪、运动的发生发展方式对孩子进行更科学的培养教育;我们才能根据记忆的存储和提取规则、持续练习对神经回路的强化方式找到更高效学习方法;我们才能根据行业职业的特点、(流体/晶体)智力的特点、个人的性格特质进行更好的职业选择。等等。
通过对认知本身的了解,我们可以学会更好的甄别真假信息,更好的判断知识真伪,更正确的推理方式,通过训练对认知偏差的反应更敏感,以帮助我们的思考决策和行动,也使我们能更好的对长期目标做出安排。重视元认知,承认人类的认知缺陷,我们才有可能战胜或绕开它。
06
结语
我们只需要对概率、推理、情绪等有一个定性的认识,我们在看事物时总是会倾向考虑这些因素,实际上就可以应付日常中的很多问题,因为很多事物其实并不复杂,只因为你“思考时没有走脑子”。
最后,我得提醒一句,不要误解,我们之所以强调理性压制,因为这是需要“用力”的一方,而本能,是我们本来就能的。
我们当然不会完全把我们的天性和完美混为一谈,但这可不是全盘否定我们的本能。哪怕我们的进化遵循路径依赖,总有些许因陋就简临时拼凑的味道,人类并不完美,我们没有直接进化成真正当代意义上的科学家或超人,我们对我们绝不可能比计算机更擅长计算正弦函数心知肚明。但我们的不完美也许正是我们的伟大之处,计算机也许永远也学不会什么是爱、欣赏艺术、感受美感。你羡慕你家那只吃喝不愁、无忧无虑的泰迪吗?我想你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大脑与之交换。
尽管不完美,但我们的直觉本能表演也是大师级的,它看上去更像是精心计算和雕琢的作品,我们从一出生就是语言学习高手、直觉上的运动物理学家、工程师、数学家。10万-5万年前的祖先的大脑和我们当代哲学家的大脑并无二致,困难的不是学习高等数学、化学方程式,而是战胜他们周遭的动植物,自然选择将我们塑造成能掌控周围环境的人。
经由自然选择的进化历程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凝视纷繁的河岸,覆盖着形形色色茂盛的植物,灌木枝头鸟儿鸣啭,各种昆虫飞来飞去,蠕虫爬过湿润的土地;复又沉思:这些精心营造的类型,彼此之间是多么地不同,而又以如此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却全都出自作用于我们周围的一些法则。生命如是之观,何等壮丽恢弘!”(达尔文《物种起源》,苗德岁译版)。
而人类进化史正是这场表演中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人类的心智即使不是精心制造,也堪称“超常发育”。他们跨越雪山草地,划过大江大海,无知无畏,征服世界,用工具、语言、文字,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主宰地球,绘制出绚烂的文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哪怕这可能只是宇宙的一瞬间,那也是极其闪耀的一瞬间。
我们的直觉系统需要理性思维的保驾护航,但直觉可能才是真正的驾驶员,是我们生存生活的向导,我们的后悔内疚可能是出于前瞻性思维的反思需要,我们的愤怒可能是出于以牙还牙将博弈拉回互惠合作的需要。如果我们祖先进食高热量食物的反馈不是快乐而是恶心,如果我们的祖先遇到猛兽时不是恐惧而是爱慕,如果我们祖先遇到异性不是起性反应而是阳痿……
当然,他们不一定都有后代,但我们却不可能没有祖先,活了下来,这是我们能在这里进行文字对话的原因。(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