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整理草稿箱,发现这篇随意记录于2020年1月10日的随笔。如今看起来,似乎觉得有些稚嫩,但因仍能感觉文字底里的情感清新,想了想,还是当成创作途中的一种情绪,一种体悟,发出来,成为整部作品的整体了。
————————————————————————————————————————
生活不能没有情感。来源于生活的作品内核就是情感。
看情感生活类的,无论是影视类还是小说类,大部分,结局大部分非喜即悲。
然,何以为喜,何以为悲呢?
得到、在一起就一定是喜,失去,不在一起就一定是悲吗?
我想,生活、人生,应该可以不是这样一刀切,而是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关于情感、关于流淌过我们每一年生日后的岁月,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不得不说,瓦房之上,这大概不是平日里我们所见到的典型的爱情:那些热烈的追求,那些喜怒哀乐的淋漓尽致,那些众多烘托里的镜头凸显,无论得与不得,都无不令人痛哭流涕或欢天喜地。
在这里,却大概是一种克制的理性,尽管这种克制的理性依然来自于生活对内心的浸染。
在村乡小镇里生活过的人们,也大概都知道,相亲说媒,一见之后,非分即合。迎亲嫁娶,唢呐穿云,大红喜庆。
但是,当瓦房的大门打开,窗户能看见更远的远方,没有人想要循环父辈们的老路,过着结婚生子、日复一日于琐碎中将七彩荡涤成灰黑的过去式生活。
于是,于《瓦房之上》,那些从村乡小镇里插上了翅膀的飞鸟们,凌空飞翔,各尽所能,自有追求。
于是,刚看见高空流云的青年们,爱与被爱,就有了些欲说还休的意味,在眉眼翻飞中,发生得静悄悄,如清风流水,从眉峰、眼波处碰触后,旋即消散如逝。
然,大部分的人,都是要步入婚姻生活:家庭组织、后代繁衍,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呢?颔首之间、仰头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又能看见什么,还想看见什么?
或者,不乏再审问一句,极简之中,于生命本身,我们究竟看见了什么?
忽然想起,若干年前,时值高中的少年之我,每每在午休之前,静卧于寝室的木板床,在室友们繁盛的喧闹声中,总要塞着耳塞听一段俞丽娜的小提琴协奏曲为伴奏的越剧《梁祝》。
如诉的琴声、清越的唱辞,脑海里跳跃翻飞的,也全是两人的秋波风起、神色婉转。而今回忆起来,却是眼神翻飞间,那两颗心里坚定的情志。
那究竟是一个悲剧还是一个喜剧呢?亦无从辨知。但无可辩驳的是,那剧中人,却血肉丰满地活在了所有听过这个故事的人的心里,无论年代与阶层。
如此,身为一个作者,当然也希望,我所刻画的人物,亦能如此存活。
可究其本原,经久不息的,一定不是谁刻画的什么形象,而是我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将生活魂魄里最本初的丝缕,抽取出来,才能再度融入我们的生活、激发我们在平凡与平淡中不至于沦为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