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时候,朱班长一个人在,临下班前,他给文明和陈小芙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在朱班长的回忆里,有许多对他父亲的描述。朱班长出生在河源乡下,河源是客家人的一个重要栖息地,朱班长对自己身为客家的一分子,显得很是自豪。朱班长说小时候他家里很穷,几乎没什么吃的,菜吃来吃去也就那几种,全凭着他父亲有一手做菜的好手艺,野菜也能在他手下不断翻新,而且口味十全,正是如此,朱班长才没觉得自己的童年苦不堪言。当然,他老爸真正大显身手的地方是有人摆酒宴之时。那时,乡下人婚丧嫁娶都会大摆筵席,朱班长他爸的手艺可是远近闻名,因此方圆数十里,但凡有红白之事,少不了他出马。朱班长那时还小,经常晚上跟着父亲一起走上二三十里山路,在天亮之前赶到有红事或白事的人家里。朱班长还特意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这样的一个场景——月朗星稀的夜晚,乡间小路上,他家的大黄狗跑在前头,摇晃着尾巴,朱班长跟在中间,挥着折来的竹条,父亲走在最后,抽着旱烟,一行三人,神鬼不怕。
陈小芙觉得好奇,问朱班长为什么他们非得挑晚上赶路。朱班长说,乡下人嘛,先得把自己家里的事忙完,等到晚上才有空出发,而且酒席一般也都是要等到第二天,因此他们早赶过去也没用,又说一般情况下,有人上门请他父亲时,都会先照着主人家的吩咐给他汇报预计的桌数,每桌计划多少开支,他爸则根据这些汇报,给送信的人罗列好要买的酒菜单子,写明各自要买的斤两,然后交给他,让他先赶回去,叫主人家支人去采购,这样等到他们赶到主人家的时候,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他爸就可以直接下厨操办。由于他父亲有这种能事,所以朱班长小的时候总是时不时就能跟着去蹭几顿油水,而且他还因此搞懂了一个令很多小孩子费解的成语——席地而坐,原来席地而坐就是指主人家请客时,遇到桌子不够,就就地铺张草席,摆上热酒热菜,客人们则围坐四周,当地为席。
文明和陈小芙听完这个故事,来了兴致,就又鼓动他继续讲下去,朱班长话锋一转,笑说,可能是因为油水有保障的缘故,他那时长得可结实了,比身边的小孩子都壮,仗着能打,他很自然地就成了孩子头。于是,朱班长就讲到了小时候他们干的鸡鸣狗盗之事。一开始便是两偷西瓜——他们村河对岸有人种了大片西瓜,到了成熟季节,种瓜人为防有人偷瓜,就日夜监守,但是到了凌晨四五点的时候,有了寒意,看瓜人也来了睡意,就放松了警惕,看瓜人万万没想到,就是他最后的大意,让他大半夜的辛苦功亏一篑,就在他去打小盹儿的时候,朱班长率领七八个半大的毛头小孩,不顾清晨河水的冰凉,偷偷地从河对岸潜了过来,等守瓜人发现时,他们已经摘好西瓜正返回对岸,气得看瓜人捶胸顿足,一阵大骂。为防他们再来,看瓜人从此可不敢再有半点马虎,又叫来了家人,日夜轮番看守,哪想朱班长一行人丝毫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不顾对付他们的刀锋正利,又一次采取了行动。这次,他们换了战术,上次是乘其不备,这次则是声东击西——先一起悄悄游到对岸,再由朱班长派两人到一边去装着偷瓜,并且有意让看瓜人发现,等看瓜人冲上去抓捕,他俩就跳下河去,但却并不游走,潜在河里向看瓜人挑衅,引来一阵对骂,就在骂的激烈的时候,朱班长与余人却正在隔的远远的另一边进行秘密活动,专挑又大又熟的瓜,摘好后就不声不响地游回对岸,然后向正在叫阵的两个兄弟鸣金收鼓,看瓜人这才知道着了道,上了朱班长他们的当,可悔时晚矣。朱班长讲的动情,说他们那个时候很喜欢装威风,就是现在文明他们所谓的cool,他们是怎样cool呢,朱班长说他们把得胜而来的西瓜摆成一排,学着电影《小兵张嘎》里的张嘎,每人拿起一个西瓜,用力一砸,西瓜成两半,他们就捧起西瓜,啃一口左边的扔掉,又啃一口右边的再扔掉,最后双手拍拍,好不威风!(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