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寂寞的甲虫(2 / 2)

忘川之恋 折戟 1818 字 2022-12-17

第三天,文明在图书馆看完《失踪的人》——叫卡尔.罗斯曼的少年,十六岁时因被一个女仆引诱而被父母赶出了家门,孑然一身流落到自由之乡美国。卡尔天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形形**的利己主义者和阴险的骗子们却故意利用卡尔的轻信,让他常常上当受骗,因此被牵连进一些讨厌的冒险勾当里。卡尔努力着寻求赖以生存之地,同时又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在那个与他格格不入的社会里,他愈来愈陷入进卡夫卡的迷宫世界。

文明想到了自由女神像底座上雕刻着的女诗人emma lazarus的十四行诗——给我你的疲惫和贫穷,给我你渴望自由的人们,给我你那拥挤的海岸上被遗弃的臣民。

第四天,文明在图书馆看完《审判》——主人公“瑟夫.k”是个银行高级职员。一天早晨,他莫明其妙地被法院逮捕了。奇怪的是,法院既没有公布他的罪名,也没有剥夺他的行动自由。k起先非常气愤,尤其在第一次开庭时,他大声谴责司法机构的腐败和法官的贪赃枉法。他决定不去理睬这桩案子,但他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却使他无法忘掉这件事,他因此慢慢地厌恶起银行的差事,自动上法院去探听,对自己的案子越来越关心,并四处为之奔走,但聘请的律师与法院沆瀣一气,除了用空话敷衍外,一直写不出抗辩书。k去找法院的画师,得到的是“法院一经对某人提出起诉,它就认定你有罪”,最后在教堂里一位神甫给他讲了“在法的门前”的寓言,晓谕他“法”是有的,只不过通往法的道路障碍重重,困难无处不在,要找到“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人只能低头服从命运的安排,一切申诉都是无谓的。故事发展到最后,k被两个穿黑礼服的人架到郊外的采石场处死。

文明记起了高三那年,他和舒影一起看完了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之后又看了他的《奇鸟形状录》,在《奇》中,主人公最后向是非不分,贪赃枉法,藏污纳垢,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各种机构发起了挑战。

……

第十天,文明看完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城堡》——小说主人公k自称是土地测量员,受城堡伯爵的雇用来到附近的一个村子。城堡虽然近在咫尺,对于k却可望而不可及,他永远也进不去。他在村子里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反常现象,几乎连栖身之地都不容易找到。据说管k工作的是一个名叫克拉姆的部长,k千方百计要见到克拉姆,但除了得到信差送来的两封内容矛盾的信以外,始终见不到人。他在村子里一步步陷下去,最后甚至断绝了与城堡一切联系的可能性。小说没有写完,据卡夫卡生前的挚友布罗德在《城堡》第一版后记中说,卡夫卡计划的结局是,k将不懈地进行斗争,直至精疲力竭,在弥留之际,城堡传谕,准许k在村中居住和工作,但仍不许他进城堡里。

这十天来,卡夫卡这个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于布拉格的大作家,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不停地观察自我,怀疑自身的价值。他所叙述的故事既无贯穿始终的发展主线,也无个性冲突的发展和升华,传统的时空概念解体,描写景物,安排故事的束缚被一一打破。强烈的社会情绪、深深的内心体验和复杂的变态心理蕴含于矛盾层面的表现中:一方面是自然主义地描写人间烟火、七情六欲、人情世态,清楚、真切、明晰;另一方面却是所描写的事件与过程不协调,整体却让文明无所适从,甚至让他觉得荒诞不经。卡夫卡正是以这种离经叛道的悖谬法和多层含义的隐喻表现了他那梦幻般的内心生活,无法逃脱的精神苦痛和所面临的困惑。与此同时,也让文明真正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他仿佛置身到一个天马行空,浩瀚无边的自在宇宙。(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