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端倪和历史上的佛教之争(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震为雷: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

其实张煌会对宗教看法很简单——宗教属于思想上的存在,神灵的归神灵,朝廷的归朝廷!

这些事情解释起来就是很简单的一些项目,当初张煌就已经和别人说好——这个别人是谁大家都知道——所有宗教都可以在臻国任意传教,并且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房产土地,但是却不能享受治外法权也不能出现什么免税之类的政策,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服从朝廷的管理……这是张煌的底限,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而他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那些人的支持,因为他们知道张煌这样做对两家也是一种保护,他们仅仅是不想出现什么大的政治动荡而已!

眼看着老和尚表示服从,张煌顿时微笑起来,这时候才有刚才一直在一边笑着看戏的道净老道站了起来,随口笑道:“惠得大师只是一时骄怒,似是与老道同行有些……呵呵~~”

一听这话,张煌顿时一阵头疼!!

【骄怒?这算是怎么一个形容?不过他真正头疼的还是道净老道所说的话,佛道之争……他最担心的事情果然还是隐隐发生了!】

事实上在历史上,“崇佛”和“灭佛”一直是一段交替上升的政治旋律,同时也和佛道之争有着种种联系……

也许很多人都以为佛教在天朝的传播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灭佛”事件,其中最有名的被称为“三武一宗”,“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

北魏太武帝即位初期,尊崇佛教,拜玄高禅师为太子晃师,时有司徒崔浩,极崇道教,崔浩常以道教神仙之说进言於帝,又极言佛教之短,帝本不明佛教教义,遂信浩言,朝夕玩味老庄书,而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一日帝至长安,偶入佛寺,从者见沙门室中有兵器,告於帝,帝怒而诛之,旋检查寺内,发现藏酿具,有密室匿妇人,又积存财宝无数,崔浩乘机请帝诛沙门,破佛像,焚经卷,帝从其请,自是北地僧尼悉遭诛杀,佛像经典无复遗存,浩又恐太子日后不利於己,谗杀之,其师玄高亦坐罪,是为佛教三武一宗之厄第一武之厄……因为灭佛连自己儿子都杀了,可想而知没文化真可怕!

到了北周时期,北周武帝初信佛后,因迷信识语黑衣当王,心忌沙门(当时和尚多穿黑衣),于是信道士张宾,拟灭佛教,集沙门道士名儒於文德殿,量述三教胜劣,以定废立,结果沙门道安撰二教论,谓“救形之教,教称为外,济神之教,教称为内”,帝问群臣,无有排斥非议者,遂作罢。六年后,帝又集佛道二教论辩,法师炫与道士张宾对衡,宾不服屈,帝亲自与炫辩,亦不能使炫屈服,帝遂下诏废佛道二教,悉令沙门还俗,实即灭佛教立道教,北地之佛教一时绝迹……这一次实际上应该算是佛教道教之间的较量而已,看起来当时佛门在北周公关能力不佳,结果茶几了!

唐武帝则是自幼即不喜佛教,及即位,奉道士赵归真为师,又招罗浮山邓元超人都,互相结纳,与衡山道士刘元清等同媒废除佛教,时宰相李德裕亦辅成其事,武帝遂下令破坏佛寺,除长安洛阳各四寺,地方诸州各一寺外,悉破坏之,破佛寺共四万四千六百所。僧徒则除上寺容二千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外,悉令还俗,被还俗者有二十六万五百人。寺之钟磬铜像,交财政官铸钱,铁像以之铸农具,时为会昌五年,世称为“会昌法难”……会昌法难详细的就不说了,免得说骗字数,不过必须知道“会昌法难”可能是历史上佛教遭劫最大的一次!

后周世宗柴荣同样也是生性不喜佛教,即位未几即下令破除佛教,禁止私自出家,废除无敕额之寺院三万余所,收购佛像铸钱……这次灭佛事件中最让人痛惜的就是当时的佛经章疏大半散失,算得上是一次相当的文化浩劫!!

至于说“崇佛灭道”例子,最有名的自然就是梁武帝萧衍了!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凭心而言,梁武帝也算是有能力的一代皇帝,在政事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否则也不可能强迫齐和帝禅位于己了。

但是他最令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崇佛过度!

公元527年,萧衍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还下令改年号为大通,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这其实没有什么,但问题是他不仅自己不吃,还要求全国效仿,其后更是多次舍身出家,简直成了闹剧!

——普通八年三月八日,梁武帝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

——大通三年梁武帝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盘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大同十二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

——太清元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