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国书】
北条时赖、长时、政村等人统治的二十多年间,镰仓幕府达到了它的全盛期,得宗专制政权也逐渐稳固。不过武士们在掌握了政权以后,也很快奢靡腐朽下去,大有向京都的公卿们看齐的迹象。为此,北条时赖等幕府执权大力提倡勤劳节俭,据说时赖本人的日常起居就相当简单,即使住所残破了也只是略加修缮而已,筵席上每每用味甑汤来替代酒水,《徒然草》中还记载着其母松下尼亲手为儿子修补破损的门障的轶事。
然而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本是人世的常理,执权政治的种种危机暂时被压制了下去,却最终通过“文永·弘安之役”沉渣泛起,酝酿一次总的爆发。咱们先从文永三年(1266年)说起吧,当年六月,将军宗尊亲王不满执权北条氏的专断,遂与亲信武士们密谋发动政变,消息泄露后,连署北条时宗废黜了宗尊亲王,另迎其子惟康亲王为征夷大将军。
为什么动手废立的是连署,而不是执权呢?这是因为北条时宗乃是时赖的嫡子,继承了得宗的地位,而长时、政村两代执权却并非一门家督。北条时赖因健康原因,于三十岁的盛年就退位隐居,把执权之位传给堂叔北条(赤桥)长时,但他仍在幕后操控一切。弘长三年(1263年)十一月,北条时赖去世,享年三十七岁,遗言让儿子时宗备位连署。次年(1264年)八月,执权长时也挂了,传位给他的堂叔北条政村,同时,年仅十四岁的时宗正式就任连署。可以说,北条长时的时代,乃是北条时赖时代的延续,而北条政村的时代,却是北条时宗时代的开端。
当时北条执权如日中天,俨然日本唯一的统治者,经常有人跳过天皇、幕府将军称执权为“日本国王”,而执权们也都甘之如饴。就当这些北条氏的国王们还在考究傀儡将军问题的时候,隔海相望的中国大陆却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称蒙古大汗,九月击败其政治对手阿里不哥于甘州,当年十二月,高丽王国向蒙古称臣。
忽必烈野心勃勃,不仅想南下灭亡早已残腐不堪的南宋王朝,还打算东渡大海,兼并日本。不过日本蕞尔小邦,僻在荒远,派兵攻打实在太不划算,以忽必烈最初的心思,是想派遣一介使臣说服日本主动归降,如同高丽国故事。
这位蒙古使臣名叫黑的,不过他并最初没有真正到达日本。在进入高丽国以后,国王认为海上风浪极其危险,怎能让上邦使节受此颠簸?于是派起居舍人潘阜代替黑的前往。文永四年(1267年)九月,潘阜来到日本,呈递高丽国书。
自从白村江水战被唐朝打败以后,日本基本上就没遭遇过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一晃眼六百多年过去了,朝野上下莫不以为世界只有日本和西方和平的大国中国,以及高丽等中国的附庸国,内部再厮杀得厉害,外界绝无纷争。所以日本朝廷在不明了大陆形势的情况下,迟迟未肯回书高丽。
于是黑的等不及了,于次年(1268年)元月亲自渡海来到太宰府,递上蒙古国书,并请尽快给予答覆。当地的守护少贰资急将国书送往镰仓,幕府接到一看,上写:“高丽,朕之东籓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虽然只写着“通好”,没写要日本臣服,但明确给出了“以至用兵”的威胁。幕府不敢擅专,立刻上奏朝廷。
日本和南宋的关系一直很好,双方通商往来频繁,日本本身金属缺乏,不铸铜钱,全靠从南宋进口。基于这种考量,日本又怎能向南宋的敌国蒙古低头呢?一时间朝议汹汹,全都认为不可,连回信都不肯写,就派兵“恭送”黑的离境。
不过既然蒙古人已经作了开战的威胁,日本当然不能不预作防备,于是幕府下令赞岐等国的御家人做好战斗准备。当年三月五日,北条政村自认为年老体衰,无法面对如此危局,干脆把执权之位让给了连署、年仅十八岁的北条时宗。
是战是降,你总得给个答覆吧,黑的两手空空,这可怎么回去向大汗忽必烈交代呀。于是文永六年(1269年)三月,黑的再次渡海来到日本最西北方的对马岛,要求获得返书,在迟迟得不到回复后,干脆大肆抢掠一番,然后才打道回国。蒙古人野蛮,高丽人还算文明,知道光靠武力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当年九月,高丽自己派使者再到日本,送还了半年前抢走的两名对马岛民,并且呈递上蒙古中书省的最后通牒。
第二年,日本朝廷终于决定正式写下拒绝通好的国书了,先拟定草稿送到镰仓,等执权北条时宗点头后,才派使者送往高丽。这种强硬的态度,终于激起了忽必烈武力征服日本的野心……
【●文永之役】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一方面以摧枯拉朽之势攻打南宋,一方面也做好了渡海侵略日本的准备。到了文永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在朝鲜建立征东行省,征发高丽船工、民伕三万五千人,建造了九百艘大战舰。当年十月,他以忻都为都元帅,洪荼丘、刘复亨为左右元帅,率领大军四万,从朝鲜的合浦出发,浩浩荡荡远征日本。
十月四日,元军在对马岛附近出现,守护代(守护的代理人)宗助国父子率八十骑拦阻,诘问上陆理由,却被毫不留情地歼灭了。十五日,元军又占领了壹岐岛,守护代平经高以下百余人战死。二十日,四万元军在九州的博多登陆,日本幕府方面则聚集了少贰经资、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津久经、竹崎季长等九州诸国兵马,甚至寺院僧兵,总计十万两千人,前往迎战。
上午时分,在百海原地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日本骑马武士分别在家主的率领下,首先以许多个数百人的小队,向排列成密集方阵的元军步兵阵地展开突袭。面对这种蒙古人初起家时候的古老战法,元军摆开了各种火器应对,据日本方面记载,一种名叫“震天雷”的火药球不断在日军阵中爆炸,爆炸时发出如同百雷落地般的巨响,使得日方的骑马武士和战马全都惊恐不知所措,烟雾中,铁屑、瓷片四下纷飞,给队形密集的日本武士集团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杀伤。
双方的武器装备和战争技术实在相差太远了,六百多年以来,大陆的武器配备已经从纯冷兵器进化到冷热兵器并用的阶段,战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日本方面几乎和白村江水战时候相差不远。仅以弓箭而论,元军使用的复合弓射程较远,射击周期也比较短,而日方的缠藤弓大多只是单体弓,射程近,过长的箭支也使射击周期延长,再加上元军的箭支上浸过毒药,日军中者无不肌肤糜烂。元军在作战时击鼓鸣金,也使得日军的马匹惊跃狂奔,无法控制。另外,习惯于“一骑打”战术的日本武士在和使用先进集团战术的元军进行短兵作战时,付出的损失更为巨大。
尽管在武器上日方要落后许多,但是为了保衞自己的家乡,他们在作战时表现出了非常顽强的斗志。尤其少贰经资、菊池武房、竹崎季长等人,率领手持薙刀、身披薄弱铠甲的骑马队,不断顽强地向元军阵地发动突击,使得元军的远程武器失去作用。混战中,元军副元帅刘复亨中流箭落马,从而士气大衰,损失惨重的日军趁机撤退,凭借水城(白村江战后建筑的一座巨大水坝)重新布阵。元军害怕遭到日军的夜袭,不敢在陆地上扎营,退回船上进行休整。
不料当天晚上海面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台风,元军船只被倾覆二百余艘,落水淹死者不可胜数。当二十一日晨光熹微,日军来到海岸边时,却发现海面上不见敌军,只剩下了一些破碎的木片。幕府的武士们不敢相信自己已经胜利了,直至抓到了元军的俘虏后才派遣快马进京报捷。此战元军战死、溺死大半,最后辗转回到大陆的只剩下一万三千五百人——史称“文永之役”。
朝廷得报后大喜若狂,龟山上皇巡回各大寺庙神社,到处做“异国降伏”的祈祷。然而年轻的北条时宗却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冷静分析了形势之后,他认为元是大过日本百倍的大国,不会因为一次战役就受到重大损失,停兵罢战。于是,他命令各国守护回国征发全国六十五岁以下的男子充当预备役士兵,各寺院的僧兵也被动员起来保衞国家,加强军备建设,并组织民夫修建环绕博多湾的坚固石堤。同时,他对各国武士也作出了细致的分工:四国、九州地方的武士在本地加强防御;中国地方的武士防守堪称西门锁钥的周防、长门,并随时准备支援四国、九州的抗战;京畿、关东地方的武士驰援京都;奥羽地方的武士也要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初战失利,忽必烈恼羞成怒,一方面重整旗鼓,准备二度入侵日本,另方面也继续派遣使臣,想要说服日本投降。然而北条时宗的态度更为强硬,建治元年(1275年)九月,他在龙之口处斩了元使杜世忠,弘安二年(1279年)七月,又在博多处斩了元使周福和栾忠。
看这些可怜的掉了脑袋的使臣的名字就可知道,他们不是汉人就是高丽人,而根本不是蒙古人。事实上,忽必烈先后两次派遣大军进攻日本,主力部队都是南宋的降人和高丽人,真正安插在其中的蒙古兵寥寥无几——想想也是,要蒙古兵横渡大海,那还不直接要了他们的命吗?
【●弘安之役和幕府的衰败】
1279年二月,元朝灭亡了南宋,完全统一中国,势力更为强盛。到了1281年,忽必烈再次下诏东征,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忻都、洪荼丘率领四万作战部队,战船九百艘,从朝鲜出发;一路由范文虎率领携带农具、稻种的十万江南屯田部队,战船三千五百艘,从扬子江口出发。两军约定于六月中旬在壹岐汇合,作战部队主管作战,屯田部队在被占领区屯田,以为长久之计。
六月初,负责作战的元东路军进展神速,不待江南军到来,先绕过了对马和壹岐,直接南下侵入博多湾,攻克了志贺岛。然而因为日本幕府方面预先做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博多附近建起了牢固的石堤,使得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近海时,竟找不到一处可以登陆的地点,只好停泊在海面上等待时机。
在停泊于海上的一个月里,元军进行的几次强行登陆作战都宣告失败,并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草野四郎等人所组成的海上敢死队的袭扰。这般的船上作战,全靠个人水性和武力的拼斗,元军的步兵集群战术根本无从发挥,因此双方互有损伤,谁都无法真正改变战局。元军被迫退到肥前的鹰岛,等待江南军赶来会合。
六月底,元江南军的先遣部队攻入壹岐,七月初,南北两军终于完成汇合。然而就在即将发起总攻的七月三十日,元军再次遭到台风的猛烈袭击,兵船大部分沉没,生还者还不到十分之一——这次对日本的失败远征,史称“弘安之役”。
元军两次来侵,都因为台风骤起而遭到惨败,这只能说明忽必烈敌情搜集和出征的准备不充分,以及指挥官不知天时风候,颟顸无能。然而在日本方面看来,两次骤起的台风如有神助,因此尊称为“神风”,认定日本岛国有天神庇佑,永远不会沦亡——就是这种愚蠢而骄傲的心理,六百多年后让他们欲哭无泪。
拉回来说欢庆胜利的幕府吧,战争虽然打赢了,敌人虽然退去了,但幕府却从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元朝是如此庞大,随便发动一两次远征,扔个数万人,对国民生计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面对这样的敌人,数年来积极备战的镰仓幕府,却已经库房空虚,财政紧张了。
更要命的是,战斗既然打赢了,总该奖赏有功之将吧。按照幕府的传统,御家人应当一心“奉公”,而幕府要公平“恩赏”,恩赏的内容则不外乎土地和庄园。比如“承久之乱”的时候,北条泰时就流放了大批公卿,没收其庄园和土地以赏赐有功的御家人。然而这次打的是防御战,根本没能获得新的土地,又拿什么来赏赐那些奋战在第一线的九州武士呢?
幕府无力行赏,御家人们或许可以暂时咽下这一口气,然而这些御家人自己也有一族郎党,有家来,有临时拉出来的领地上的农民,不可能要求这些人也都秉持着对幕府或主家的忠心不要赏赐。于是御家人只好大量侵占公地来达成奖赏臣下的目的,这些新被侵占的土地和庄园,并非幕府恩赏,也不可能得到幕府的承认,是独立于幕府经济体系之外的。就这样,幕府对御家人和对全国大小庄园的控制力开始减弱。
饶是如此,仍有大批武士破产,而相对的,“百姓名主”中倒有相当数量因为发战争财而上升为武士阶层。这些新武士和旧的御家人不同,和镰仓幕府并无严格意义上的主从关系,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产品,经常阻碍幕府对年贡的征收,甚至武装袭击和夺取运送年贡的车队。当时称这些新武士集团为“恶党”,恶党首先出现在近畿地区,逐渐蔓延到日本各地,甚至很多不满幕府统治的地头和守护也逐渐与恶党们暗中勾结起来——后来声威赫赫的楠木正成,其实就本是河内的恶党头子。
以上所述,都是“文永·弘安,蒙古来侵”给日本社会造成的不安定因素,这些不安定因素旧已有之,因为战争的刺|激开始泛滥并且日益严重。此外,日本家族制度的变更,也给幕府统治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日本古代家族,表面上看是属于家名继承制,实际上则属于诸子析产制,也就是说,一门总领世代相传给嫡子(没有嫡子的情况则另论),并且只传一人,然而老子隐居或去世,名下财产却是平均分配给各个儿子的。本家的一门总领挂个家督的空名头,他的实力未必比得上那些分家,分家只是在家族完整的前提下听命于总领而已。
因为这样,所以御家人的领地经过很多代以后越分越细,就算分家没有离心倾向(打败元军以后,基于财政上的考虑,这种离心倾向其实是越来越严重),一百头羊集合在一起,也比不上过去的一头狮子。于是很多家族就逐渐从诸子析产制向总领继承制方向转化,也即老爹隐居或死后并不分家,财产都是一门总领继承人的,别的儿子都得靠这个新总领来养活。
为了保持御家人的活力,镰仓幕府鼓励这种新的转变,而在执权北条氏内部也加强得宗专制,事实上,从北条时赖直到镰仓幕府灭亡,一共有十二名执权粉墨登场,但是握有实权的却只有出身得宗的时赖、时宗、贞时与高时四人而已。
然而北条氏可以这样搞,别的家族若也这样搞,势力就会越滚越大,甚至逐渐强大到足以和北条氏相抗衡。这种继承制从诸子析产向总领继承方向的转化,事实上经过了漫长的近三百年才得以彻底完成,新旧轮替所产生的动乱先后搞垮掉两个幕府——第一个,就是镰仓幕府。
【●霜月骚乱】
对抗元军入侵的战争耗尽了幕府的资金储备,幕府不但无力奖赏在战争中有功的御家人,甚至连战争时御家人所花费的军饷都无法报销,许多御家人因此而破产——这虽然相当无奈,却也是情理中事。然而,事实上幕府资金储备的相当数量却并非消耗于战争,而是为了祈祷胜利,寄存在了各地的神社、寺院中,这才是真正使御家人愤慨不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