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战国风云(1 / 2)

宛如梦幻 赤军 5098 字 5个月前

【●大内政弘的上洛】

洛北合战,据说细川一族及其党羽总共聚集了十六万零五百兵马,他们被称为东军,相对的,山名一族及其党羽则共计十一万一千兵马,被称为西军。战争本以将军继嗣为导火索,打着打着双方就都把大义名分抛到了脑后,新仇旧恨却一起涌上心头。反正你只要加入了东军,那么你的仇人肯定加入西军,打着讨逆的旗号前来征伐,反之亦然。就这样连番厮杀,大半个日本都卷入了这场战乱。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其无秩序无理念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昔日繁华京都,立变修罗杀场,不但町人、百姓遭殃,连皇室、公卿,甚至幕府也难逃此劫。近畿、中国、四国,还有九州北部,几乎所有守护、守护代、地方豪族全都加入了厮杀。同时,甲斐武田信昌、丰后·筑后大友亲繁、萨摩·大隅·日向岛津忠国等十数家守护虽然名义上保持中立,但趁此机会充实军备、扩张领地,也逐渐从旧的守护大名,转变为新时代的战国大名。而越后长尾氏、信浓村上氏、肥前有马氏等守护代或地方豪强,更是从此开始了他们下剋上的阴谋历程。战国时代的格局,就这样逐步形成了……

且继续讲说应仁元年(1467年)东西两军在洛中的对峙,一开始东军占据上风,不但兵马众多,控制了花之御所,还把后土御门天皇、后花园上皇都捏在自己手里,掌握了所谓的“大义名份”,西军势穷力蹙,岌岌可危。到了六月末,一支山名军突破东军重重防线杀入京都,据说所部数万,这才逐渐将形势扭转过来。然而,最终使西军极大膨胀,一度压倒东军的,还是西国之雄大内政弘的挥师上洛。

前面说过“应永之乱”,大内义弘对幕府掀起反旗,兵发京都,结果在堺被剿灭。义弘死后,其弟盛见继承了一门总领之位,此后传给义弘之子持盛。义弘的长子持世对此安排大为不满,他从幕府请得了“所领安堵状”(承认某人对某领地拥有管理权的文书),杀死持盛,登上家督宝座。“嘉吉之乱”中,大内持世身负重伤,不治而亡,同族推举盛见之子教弘为一门总领,教弘再传于其子政弘。

大内政弘时代,大内氏的势力极大膨胀,除原有周防、长门两国守护职外,还得到了北九州筑前和丰前两国的统治权,并将势力伸入石见、安艺和四国北部。大内氏素来就与细川氏不睦,两家为了抢夺“勘合贸易”的主导权而长年明争暗斗,所以山名宗全一看洛中形势不妙,立刻修书遣使向大内氏求援,于是大内当主政弘即刻点集兵马,上洛加入西军阵营。

所谓“勘合贸易”,是指中日间一种独特的贸易形式。当年因为倭寇滋扰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地区,日本朝廷和幕府都无力禁止,明太祖朱元璋就断绝了与日本的贸易来往。从奈良时代开始,和中国的贸易就是一本万利的大买卖,掌握这条财源的势力有可能勃然而兴——比如以福原为基地大规模开展对南宋贸易的平清盛——因此足利义满当政后,千方百计地派遣使者到中国来,甚至不惜俯首称臣,也要恢复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并将此贸易往来牢牢紧抓在幕府手中。

应永十一年(1404年),也即明朝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来到日本,赐予足利义满一枚金印,上刻“日本国王之印”几个字。同时,他还下赐名为“勘合符”的特许证数百道,规定日本官船可手持勘合符前往中国朝贡并进行贸易——这种贸易形式,就被称为“勘合贸易”。

足利义持时代,因为舆论一致反对义满向明朝称臣的行为,使得义持与明断交,勘合贸易曾经一度中断,到了足利义教当将军的时候方才恢复。但这种贸易是打着朝贡的旗号附带进行的,明朝自诩天朝上国,对于远来的进贡船队从来待遇优厚,高价收取其货物,额外还有赏赐,所以一次勘合贸易,所得利润不下五倍。日本各国守护、名山大寺、豪商巨贾,全都削尖了脑袋想往贸易船上钻。

最终得以组成贸易船团的,主要有以下几大势力:京都天龙寺和相国寺、细川氏、大内氏。其实他们身后,还各有实际主持事务的豪商巨贾,细川氏靠的是堺的商家,而大内氏则依靠北九州博多的贸易商会。

为了独占勘合贸易的巨大利润,堺和博多、细川和大内,都展开了激烈的或明或暗的竞争与较量。于是大内政弘为了打倒细川氏,独霸勘合贸易,遂在“应仁之乱”中响应山名宗全的号召,点集数万大军,并要求四国的河野通春出动战船五百余艘协助运兵,浩浩荡荡杀奔京都而来。

西军得到强援,立刻发动全面反攻,九月间占据了内里,并在从九月十八日开始的东岩仓合战中杀败细川、赤松的别动队,阻止了敌人的反扑。到了十月份,京都对外的七条主要通路,除丹波路以外,另外六条全都被西军所控制,东军被压缩在京都东北角上,驻兵相国寺、细川胜元邸和花之御所,负隅顽抗。

【●硝烟畿内】

应仁元年(1467年)十月四日,西军的畠山义就、大内政弘、一色义直、土岐成赖、六角高赖等部对花之御所及其东面的相国寺发起全面进攻。细川胜元派畠山政长统率三千兵马前往救护,并且明确表示无力再派后援。畠山政长大呼道:“我将独立杀破敌军百万雄兵,博取军功第一!”首先向一色军发起自杀性冲锋。一色军不敌溃败,被斩首八百余级。

西军的总攻击就此遭到挫败,双方再度进入长期对峙。这场战乱引发京都各处大火,从六月开始,陆续有公卿、守护的宅邸,以及名寺古刹被烧,然而足利义政将军却躲在花之御所里,照样每日饮宴作乐,观看猿乐(滑稽戏),吟诵连歌。据说他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天下破败就让它破败吧,世间毁灭就让它毁灭吧,我之荣华富贵也不过云烟而已。”室町幕府倘若不灭,那真是没有天理了!

东西两军的对峙一直持续到文明元年(1469年)四月——因此这场动乱也被称为“应仁·文明之乱”——东军终于再也扛不下去了,各部陆续突出京都,逃往丹波等地。大内政弘等西军将领随后追赶,却没料到自己后院却燃起了熊熊烈火——当年五月,丰后守护大友亲繁、筑前守少贰赖忠响应细川氏的号召,开始进攻大内氏在北九州的领地;十二月,大内教幸(政弘叔父)在长门掀起反旗,宣布加入东军。

第二年(1471年)五月,斯波义廉的重臣朝仓孝景归降东军,被授予越前守护之职——这给西军造成了异常沉重的打击。连年战乱,守护大名们势穷力竭,财政状况也都濒临破产边缘,于是被迫于文明四年(1472年)元月开始和谈。次年(1473年)三月,山名宗全旧伤发作,撒手人寰,五月细川胜元病殁——两个老对头同年归西,也算是巧中之巧了。

当年十二月,足利义政正式把征夷大将军的宝座传给儿子义尚。第二年是文明六年(1474年),四月,两军新的统帅山名政丰和细川政元正式讲和,因为幕府将军还捏在东军手里,所以算是山名政丰向东军投降。又三年,到文明九年(1477年),西军全部退出畿内归国,“应仁之乱”才算暂时打上一个句号。

“应仁之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将全日本一分为二的大战乱虽然暂时停止了,但各地守护、豪族之间的战争从此再也停不下来,月月都起争端,处处燃起战火。考究战国时代,一般都称其为秩序颠倒的“下剋上”的时代,那么,何所谓下剋上呢?

可以分几个层次来说明这一独特的词汇。首先,昔日辉煌的京都在“应仁之乱”中被大片烧失,无数公卿为躲避战乱而逃亡远国,原本就残存不多的朝廷威信更加一落千丈。明应九年(1500年)九月,后土御门天皇去世,竟然无钱安葬,被迫通过幕府请求各寺院和豪商赞助,允许赞助者有权使用天皇家独享的菊、桐家纹。因为天气炎热,没等下葬,天皇的遗体就已经腐烂生蛆了。

朝廷实权被武士所夺非止一日,但从来没有这样凄惨过,甚至被迫要向卑贱的商人伸手要钱,这是第一重下剋上。第二重下剋上是指幕府权威丧尽。将军足利义尚(后改名义熙)于延德元年(1489年)三月死于讨伐近江守护六角高赖的阵中,足利义视之子义材继任为幕府将军。明应二年(1493年)二月,义材将军采纳了畠山政长的建议,领兵讨伐畠山义就之子基家,然而他才离开京都,立刻后院起火——幕府管领细川胜元发动“明应政变”,改立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义遐为幕府将军,改名足利义高。闰四月,细川军击败并且俘虏了义材将军,畠山政长自杀。六月,义材将军在被流放的路上转逃往越中,依附当地豪强神保长诚。

明应七年(1498年)九月,义材将军更名为足利义尹,又去依势力更为庞大的越前守护朝仓贞景(孝景之孙)。次年(1499年)十一月,义尹将军在上洛途中被六角高赖战败,逃去西国依附大内义兴(政弘之子)。就这么跑来跑去,一直挨到细川政元的被杀。永正五年(1508年)四月,细川高国(政元养子)上洛,赶跑了幕府将军义澄(足利义高改名),当年六月,大内义兴进入洛中,拥义尹将军复位。

从此义尹将军就被控制在细川高国和大内义兴手中,纯属傀儡,受尽了欺压。他一怒之下逃出京都,流亡到近江甲贺郡,被劝回京后于大永元年(1521年)再度出走和泉。这回细川高国再也不劝他回来了,改立足利义澄的儿子义晴为幕府将军。

幕府将军成为守护们手中的傀儡,可以随意拨弄,可以随意废黜和改立,然而一直到末代将军足利义昭以前,并没有一个强大的守护势力能够拥着一位将军长居京都,他们总是和周边势力打来打去,时胜时败,一旦势力退出京都甚至消散,则所拥立的将军也就走到了末日,这真是可悲的现象。不过,这也确保了毫无能量的幕府将军可以继续存在下去,等到真有一个庞大势力能够久居京畿,纵横四方,无人能挡,则室町幕府的运数,也就接近尾声了。

【●家臣和素浪人的抬头】

岔开话头,咱们先说说权倾洛中,人称“半将军”的细川政元。此公乃是东军统帅细川胜元的嫡子,胜元死时,政元年仅九岁,但已经表现出了他非凡的聪明才智。文明十八年(1486年),二十一岁的政元出任幕府管领,他在这一高位上一直呆到永正三年(1506年)。期间,消灭政敌畠山政长,废黜将军足利义材(义稙)而拥立傀儡足利义高(义澄),实际把握了幕府的实权。

权臣擅自废立幕府将军,这真是上下颠倒的真正乱世了。细川政元把持幕政,同时控制了几乎整个近畿和四国,当真是威风凛凛,天下不作第二人想。可是这样一位豪杰,却天生怪癖,迷上了一些荒诞不经的修验道。

在《细川两家记》一书中,记载了细川政元的奇行。他主要修炼的,乃是“饭绳之法”和“爱宕之法”,据说修行成功以后,神通仿佛天狗,可以腾空而起,甚至在天上飞行,而且传说确实有人看见他在半空中站立过(天晓得!)。这位权倾天下的“半将军”在迷上邪法以后,每日必要斋戒沐浴,口唱咒文,做出诸般丑态。为了修炼的顺利,他完全戒绝女色,甚至不允许任何女性靠近他的身边。

政务之暇,政元开始考虑游方全国,寻找修练的捷径。因为他不近女色,所以没有子嗣,于是过继了三个养子——澄元、澄之和高国。三个养子为了夺取细川家督的继承权,不断明争暗斗,细川氏从此分裂。永正四年(1507年)六月,细川政元在入浴的时候,被细川澄之派系的香西元长刺死,享年四十二岁。

政元死后,细川澄元在家臣三好氏的辅佐下,攻灭弑父的澄之,正式继任细川家督。然而不到一年以后,受排挤的细川高国在大内义兴的帮助下攻入畿内,驱逐足利义澄,复立足利义稙——曾用名义材、义尹等。澄元麾兵与战,大败而走阿波,最后老死于彼方。

细川高国也学他老子的榜样,最终废义稙将军而立足利义晴。义稙被追到淡路,随即死在那里。不过高国本人也没落到什么好下场,他因为听信谗言,逼死了家中执事香西元盛,大永七年(1527年)二月,香西元盛的兄弟柳本贤治攻入京都,细川高国奉着义晴将军走逃近江。高国先后求救于伊势北畠氏、出云尼子氏、备前浦上氏等有力大名,想请他们发兵襄助自己夺回京都。享禄四年(1531年)六月,细川高国、浦上村宗与细川澄元派的三好元长在摄津四天王寺展开大战,最终村宗战死,高国自杀。

三好元长乃是细川澄元的家臣,澄元死后,元长辅佐其子晴元杀回洛中,并拥晴元为幕府管领——从此三好氏就掌握了京都的实权。然而到了元长之子三好长庆的时代,三好氏的实权却又落在了家臣松永久秀手中,久秀纵横畿内,自称“幕府执权”。这是下剋上的第三层表现,那就是家臣甚至陪臣执国柄,旧的守护大名纷纷没落,他们的家宰、执事、守护代们甚至守护代的家臣们就此得到了出头之日,架空或者驱逐主家,最终成长为新的战国大名。

再举一个例子,尾张国的守护本是斯波氏,但后来权力被其家臣织田氏所篡夺,上四郡守护代织田信安和下四郡守护代织田广信将尾张一分为二。信安有个侄子名叫织田信秀,他出仕广信成为下四郡守护代家的三奉行(事务官)之一,凭借出色的政治手段和赫赫战功逐渐架空织田广信。到了信秀的儿子织田信长时代,终于灭亡两家守护代,统一了整个尾张国。

其实新的战国大名来源很多,除了旧的守护大名的转化(多在远国),守护大名家臣、陪臣的崛起外,还有一些所谓的“素浪人”,也一步登天称霸一方——这是下剋上的又一层表现。所谓素浪人,就是指失去主家的流浪武士,他们靠着出仕新的主家,建功立业而逐渐发达起来,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北条早云。

北条早云出身不详,传说本名为伊势新九郎盛时(或名长氏、盛定),乃是备中豪族伊势氏的后裔(传统说法则为毫无根基的狱卒出身),后来成为骏河国守护今川义忠的门客,靠着将其妹嫁与义忠为正室(即北川殿,传统说法则为侧室)而逐渐升格为重臣,并领富士郡的知行官。义忠死后,其子今川氏亲与同族小鹿赖满争位,盛时因为帮助氏亲(他的亲外甥)击败赖满取得了家督之位,而被封为骏河兴国寺的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