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一记闷棍(1 / 2)

未来接收器 大秦骑兵 1581 字 5个月前

如果银河实业仅仅是一个一般的高新技术企业。美欧日的汽车制造厂商们的评估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很可惜,银河实业的高新技术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刘士卿所提供的技术资料上的,而刘士卿得到这些技术资料,几乎没花一分钱,庞大的科研经费就这样节省了下来。

而陆空两栖汽车采用的全都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既然是成熟,通常也就意味着价格相对比较低廉,银河重工造的陆空两栖汽车的成本只有二三十万华夏币左右,别说是卖三五千万欧元一辆了,就算是卖一百五十万美元一辆,也是三四十倍的利润。美欧日想和银河实业打价格战,真是打错了算盘。

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的集体动作,银河实业上下全都看到了眼中。银河重工的领导层召开了一个紧急的磋商业协会,商量了一个方案后,向总公司进行了申报。丁崇祥又召集了总公司的行政管理团队,对银河重工提交的方案进行了讨论,在觉得这个方案没有什么大问题之后,批准了银河重工申报的方案。

之后,银河重工派出多名专员,前往全世界各地。拜访那些购买了陆空两栖汽车的贵宾们,向他们做出说明。说明的重点是一张对照表,这个表裏面陈列出了银河重工所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和美欧日等国正在推广的陆空两栖汽车所有的不同,从时速、滞空时间、最大加速度等等多个性能指标,到汽车材料、发动力动力源等所有的技术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出示这样一张对照表,就是为了证明我们银河实业的陆空两栖汽车虽然卖得贵,但是贵的有道理,不是在漫天要价。

凡是购买了陆空两栖汽车的,哪一个不是亿万富翁,当他们看到平治、宝马、通用等多家世界知名的汽车制造厂商推出的陆空两栖汽车的预订价只有一百五十万美元到五百万美元的价格之后,心里面不是没有疙瘩的。但是在看了银河重工专员送来的对照表,并且听了专员的解释之后,心里面的疙瘩顿时烟消云散,觉得买陆空两栖汽车的几千万欧元没有白花。

不是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比较弱势的地步,首先全世界第一辆陆空两栖汽车是银河实业造出来的,这样一来,就会让人们产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更加认可银河实业在陆空两栖汽车领域的发言权,其次,银河实业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在全世界享有高新技术企业的美名,而银河重工生产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明显采用了比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的氢气动力、油气混合动力以及油动力技术更加先进成熟的技术,这也就意味着银河实业又占据了一个技术方面的发言权。其三,那就得说是实实在在的性能了,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公布出来的性能指标实在不怎么样。尤其是可以在空中行驶的时间,就更加没有对比性了。

派出专员向已经购买了陆空两栖汽车的顾客做出说明,虽然避免了这些贵宾们有什么反覆,甚至在日后成为拒绝与银河实业的往来户,但是有一个事实却是不容忽视的,就是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的动作,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对银河实业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局面。

有钱人毕竟是少数,而在所谓的有钱人之中,具有亿万身家的要远远多于具有千万身家的人,而千万身家又要多于百万身家。显然一辆动辄几千万欧元的陆空两栖汽车,不是谁都能够消费得起的,但是一辆几百万美元的陆空两栖汽车,买得起的人还是有不少的。

银河重工一直在密切地关注着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发布出来的消息,并且尽一切可能收集这方面的消息。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自从百万美元级别的陆空两栖汽车出现后,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已经累计定出了一千余辆陆空两栖汽车,而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尤其是欧盟成员国的媒体,几乎是一边倒的盛赞美欧日的汽车制造厂商,无一例外,都对银河实业持驳斥态度。

银河重工的管理团队觉得事态一直照着现在这个局面发展下去。对银河重工在全球开拓陆空两栖汽车业务,并不会产生什么有利的外部环境。弄不好,银河重工前期积累下来的人气和声望,会在不长的时间内,烟消云散,由正值变成负值。

经过再一次的紧急磋商,银河重工的管理团队再次向总公司提出一份方案,核心内容只有一条,就是退出大众亲民版,也就是廉价版的陆空两栖汽车。这种陆空两栖汽车不需要有多么好的性能,多么好的内部配置,只需要盯紧欧美日汽车制造厂商的产品,比他们稍微好一点点就成,但是价格上,却可比他们低一点点的。另外在推出廉价版的同时,应该继续推出全球限量版的陆空两栖汽车,走高端高价路线,在全世界大笔捞钱。

总部在接到这个报告之后,有点拿不定主意,陆空两栖汽车的价格是刘士卿亲自核定的,没有他的同意,谁也不敢擅自调低价格。于是,丁崇祥在盘算了一阵之后,把这份申请报告传真给了刘士卿。

刘士卿跟郭倩蓉、杨诺婷、厉筱潇还有康永恒等人商量了半天,最终批准了银河重工的报告,允许银河重工“偷工减料”,推出廉价版的陆空两栖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