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晋州的印象里,要判断一所学校是否优秀,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它拒绝了多少申请者。
简而言之,录取率决定了学校的优秀程度。它来自人们的热情,是用脚投票的比赛。期刊亦是如此。
一篇期刊,有了足够多的投稿量,才能有足够多的拒绝信。保持着高拒绝率的情况下,仍然有无数人前仆后继,方才说明一家期刊的成功。一将功成万骨枯,用无数研究者的论文尸骸,用无数孩子的梦想尸骸,才能堆砌起一座座期刊大厦和名校名院。
程晋州不奢望《科学》能在多短的时间内,成为宇内着名的期刊。但他的确希望有足够多的关注度。就像是政客们需要支持自己的媒体一样,星术士们同样需要支持自己的期刊。
十二篇文章,至少五篇被《分析理论》收录。这是程晋州为第二期的《科学》,拿出的最强大砝码。
在他原先的计划里,大约还要再过几个月,才能激起大夏的星术士们的热情,但《分析理论》的负责人,显然找到了一个互惠互利的方式,用最小的代价,拿到了程晋州的两篇文章,同时也让其满意之至——优秀的人才在任何领域都是优秀的,这样的星术士,放在21世纪也将是社会金字塔上的精英。
第一期的《科学》,除了被摘录的五篇文章以外,剩下的五篇可谓平平无奇。那些原本是无奈用于充数的文章,到了现在,反而成了最容易激起人们幻想的地方。
许多星术士看了第一期的《科学》,再看看自己的文章,对于夺得二分之一的机会,就充满了自信。
然而,世界之变化,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老虎有一天会变成受保护的对象,自由有一天会变成特权,主人有一天会变成公仆……
因为看重《分析理论》而投稿《科学》的星术士们,肯定没有料到,与自己竞争的人数会高达三百余。数理论文可不是杂志报纸一类的大路货,星术士们往往要用六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出点有价值的东西。300篇投稿,几乎相当于《夏京学报》每期收到的数量了。
这么多的稿件堆在一起,将德安星术士塔最大的工作室都塞的满满当当,每张桌子上都能看到摊开的论文。
当姜璜星术士回到星术士塔中的时候,看到的便是满房间的纸堆,还有高坐于间的程晋州。
两个人都不是很有热情和善于表达的人。简单的两句问候,姜璜就打量着放于桌上的众多论文道:“这些是副本?你将文章抄录给了其他星术士吗?”
数理期刊的运行模式,与杂志的运行模式截然不同。没有哪个星术士或者科学家,有能力理解成千上万种的细分学科,甚至学科内的各种研究方向都是不可能尽皆掌握,尤其發表的论文通常都代表着行业的最新发展。牛顿算是世界级的怪胎,但要说他懂得那个时代的多少科学,10%都有些夸张了。只能说物理和数学,占有了那个时代的大部分注意力罢了。故而在期刊界,论文通行的审核方法是,由具有相当科学素养的编辑,将论文转交给该领域内的某几位着名学者,由其进行审查后反馈意见。在大夏,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除了少数几位星术士外,很少有谁愿意专业的运作期刊。而且考虑到投稿星术士的身份地位,通过转交的方式,由其他星术士进行评价更容易体现公正性。
正因为如此,姜璜以为程晋州留下了所有论文的副本,自己翻看。还在那里赞叹他的认真和好学。
不料,程晋州却摇摇头,道:“我不想将文章交给协会星术士审查,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德安和圣堂的星术士人数都不够,所以想,第二期的《科学》,就先由我自己审稿好了。”
他能够与众多智计高超的老江湖斡旋,倚仗的无非是不对称信息。若是被刘匡等人知道了哪些星术士投稿了《科学》,说不定会有什么新招数出现。
姜璜能理解他的想法,却不能理解他的做法,皱眉道:“你想一个人看完各种类别的文章?数量太多,很容易造成误判的。”
他已经说的极为委婉,在他看来,妄想一个人审核所有论文,等于幻想一个人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就算是五级星术士,也不可能做到。实在是太自大了一些。
程晋州耸耸肩,不置可否的笑道:“您来往几个月时间,不若先休息一下,然后再帮我看看文章?”
他说着拍拍手,两名仆役就走了出来。
在姜璜的默许下,仆役将其身上厚重的旅行大衣剥了下来,又为他搬了靴子坐下,从而脱去沾满了尘土的翻毛小牛皮靴。
稍有些发烫的热水很舒服,姜璜背靠在宽大的椅子上,享受着两名仆役的按摩,同时呲着牙笑道:“程家的传承不错。比起细胳膊的女人按摩,男人的技术好多了。”
“您喜欢就好。”程晋州翘着腿,装作看文章的模样,但实际上,是伊苏在看。
他不知道伊苏究竟有多少岁了,但对于17世纪的科学,他不仅能够教导程晋州,而且能够轻松自如的作出优劣判断。不论是具有时代价值的,还是仅仅具有当代价值,他都能给予适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