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3年二月中旬共和的两个师的先遣部队在海南岛东边文昌市登陆,共和在行动前了解了那边的战斗形式,北方硝烟弥漫的战斗方式还没有传过来,现如今广大大地上看不到火药的爆炸,完全是血肉横飞的场面,人类手持铁质兵器对砸对砍的战斗模式。共和这只大老虎南下行动可以说是将“战火”烧到了南面。
海南岛上的黎族军队可能是在广东与何珍起义军作战时砍人砍出自信,看到北边的反贼到了自己老家门口,决定带着家中的儿郎将敌人赶下海。但是他带着两千黎兵来到共和登陆的附近,看到共和的一万人驻扎的大营以及严正的军容,心裏有些没底决定先退回去,从长计议。
共和方面的主官是陆海军长,好不容易捞到一次仗打陆海是不会让机会流失的。而且这次也许是陆海几年里最后一次指挥着非本土共合军在海外领地战斗了,随着北方战争场面的不断升级。共和海外领地采用的排枪枪毙战术已经不占据优势,或许在武器方面击发枪的射速精度射程方面还有大量的优势,但是共合军要单单和北方其他势力装备着共和外贸型后膛燧发枪相斗,伤亡率虽然低但是还是有一定数量级的。现在共和本土的军队已经在战术上向着散兵线和匍匐前进射击发展。这是枪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火力已经不需要用列队射击来弥补,而躲避敌方火力对己方的打击也成为战地指挥官需要注意的一面。现在部分装备了米尼弹的北方非共和军队已经具有了对共和步兵的杀伤力。但是只要采用卧倒开枪的方式就可以避免大部分子弹伤害,而且这种战术现在只有共合军才能使用,原因是其他势力的火枪必须站式装药。
陆海和他的南下共合军还是采用排枪式战术,这种战术对付纯冷兵器的南方军队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打完这场仗后,海外领地所有的军官将分批与共和本土的军官互换,海外领地的军官要学习,海外驻军也要学习。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程攀不想让军官固定带一只军队太久,严防军阀割据的一切苗头。
陆海也清楚共和高层对海外军官军阀化可能的戒备,因为程攀已经明着在会议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军官对共和上层的这种“猜忌”行为有所不满。因为程攀已经确定未来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的制度,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军队为国家而战的理念,在建军时已经深入共合军上下。既然军队是国家的,不是个人的,这种制度是国家为了军队稳定而设立的,而不是帝王为权利而设立,无所谓猜忌的。
话题回来,这只黎族军队想走,但是陆海怎么会放他们离开?这只两千人手持利器的人,难道是农民迁徙?
两个骑兵营,六百人围了上去。要将这只队伍堵截下来,看到骑兵冲过来,这群黎兵凶悍的张弓射箭。在确定敌意后带领两只骑兵营的团长左立人下令开火。骑兵们打出的子弹是三百米有效射程,远胜过弓箭50米。后膛枪时代无革命,这帮山里来的土包子被镇压。带领这支军队的首领还没有露名就领便当去了。
一千多人蹲倒抱头跪在地下等候发落。陆海在问明白情况后就让他们滚了,这时一旁的政委苏正问道:“陆军长,不给他们发遣散费是不是不符合俘虏政策?”陆海好像听到一个笑话嗤笑说道:“俘虏?这群人有资格做我们的敌军?这些就是不明真相的平民受到野心家的蛊惑带着吃饭的家伙,来军队门口闹事现在首恶已经伏诛,就让这些人回去。”苏正说道:“他们有弓箭呢和刀枪,勉强可以算的上是军队,这些都是军功,陆军长你可以将这些报上去。”政委作为军队的思想教育者同时也可以统计指挥官的军功,苏正说这些是军功,那么就可以按照军功上报。
不过陆海不愿意要这个军功,他回道:“这些弓箭长矛都是山里人打猎的家伙,这些缴获的兵器作为军功的依据报上去,我还要不要脸。与其报上去给人笑还不如不要。”苏正想了想陆海与何峰之间的那点事决定不掺和两个大佬之间的事。
不过到后来占领了整个海南岛,陆海也没有遇到成型的抵抗。陆海手下的火枪军队实在太强了。作为原本元朝官方信任的黎族军队打了几次死了上千人就老实了。找死去挨枪子的事没人去做。而且共合军释放黎族败兵的手笔来看,共合军对黎族还留了一线。这一线需要把握。元朝的军事力量肃清之后。下面就是行政工作。
这个行政工作有一些困难,当地的宗族势力在和黎族斗争的过程中给汉人一个主心骨的作用。上岛之后推行土地政策的话,很伤这些汉人的心。对此共和在调研的海南岛的情况后,发现现在海南岛的人口密度还不是很大,而且汉人依旧没有占据主导数量。
共和对此的政策是土地上限和南洋一个标准都是一百亩。而现在共和先不管这些,先从移民,将共和在这的经济体变成当地最大的,有了经济基础和武力的保障,在接下来的政策制定中,才能在和这些当地势力的谈判中增加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