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邀请的是京城的作家群体和演艺界人士,他希望这些同行们能给出意见。
林子轩作为原着作者接到了邀请,放映的地点在京城北太平庄洗印厂的礼堂内。
接到邀请的在京城的大部分作家和演艺界人士都过来观看张艺谋的新片,由于事先知道《活着》的故事内容,大家都很有兴趣,想看看张艺谋怎么拍摄这个故事。
林子轩和葛优一起来到大礼堂,碰到不少熟人。
这天晚上很热闹,除了作家们和演艺界人士,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票,只能在外边央求别人带他们进入礼堂。
由此可见张艺谋的影响力。
在放映的过程中,不时有观众发出哄笑声。
电影中有不少讽刺性的镜头,表现了主角富贵窘迫而诡异的状况,的确让人发笑。
正如林晓玲所说,《活着》的小说就是一出悲剧,而电影把悲剧荒诞化,产生了笑果,这样就削弱了整体的悲剧性。
两个小时过去,影片放完,大家纷纷离开。
没有长时间的鼓掌,没有赞美声,这些作家和演艺界人士显然对这部电影不以为然,有人甚至直接和林子轩说,你的小说写的很好,这片子拍的太差。
林子轩只能说这些作家恐怕不知道电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他觉得从电影的角度讲,这部片子已经很好了。
至少有让人看下去的念头,没有太过沉重,葛优的表演很到位,每一次的心理转变都拿捏的恰到好处,这是一次精彩的表演。
“尤哥,就这种表演,你的片酬可以翻倍了。”在回去的路上,林子轩打趣道。
“不行,这次准备的不够充分,有几个地方没把握好。”葛优谦虚道。
第二天,张艺谋打电话给林子轩询问情况。
他问了不少人,结果不太理想,他似乎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的负面评价。
作家们普遍认为这部电影的文学性太差,就连一些导演都觉得张艺谋这次失手了,放弃自身的风格后,找不到方向了。
“我觉得挺好,拍摄手法和故事很搭配。”林子轩回答道。
“你说得对,大家可能认为我这部片子采用了常规的拍法,看上去像以前的老电影,因为风格上显得没想法,在他们看来,我的电影就是要在影像上有出其不意,显然是他们的思想落后了。”张艺谋在电话里解说道。
听得出,他急需找到认同者,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电影语言是手段,最重要的是表演内容,这一次我反着来,故意拍一部看起来挺傻的电影,这种朴素的拍法适合《活着》这部电影的风格,就不管他们了,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我们自己要有自信。”张艺谋接着说道。
这时候,张艺谋还不知道,从《活着》放映后,就有告状信寄往总局和各个宣传部门。
这些人认为《活着》思想反动,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