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两口子和一个亲儿子,三个干儿子在一起享用御膳。
没错,徐景昌已经坐在了左手边第一的位置,三头猪都排在了他的后面。实在是没办法了,谁让他们都太蠢了,掺和不了这么重要的事情。
朱棣越看徐景昌,越是满意。
喜欢一个人的眼神,是隐藏不住的,那种温柔,兴奋,眼睛冒光,看得朱高炽都嫉妒了……他甚至怀疑,如果徐景昌说他想当太子,估计老爹都会毫不犹豫答应。
实在是要命啊!
朱棣也感觉到三个儿子异样的目光,他轻咳了一声。
“既然都是自家人,有些话自然就可以说得明白些……朕靖难起兵,夺了建文的天下。说到底他还是皇考的孙子,朕的侄子,朱家人自相残杀,叔侄争斗,这事情本就不好交代。人言可畏,议论汹汹。自从进应天,登基称帝以来,虽然也有臣下谏言,帮着排忧解难。但唯独景昌贤侄,每一次出手,都恰到好处,保全皇家体面,照顾时下大局,用意深远,深得朕心,实在是让朕大为欣慰。”
朱棣这话完全是发自肺腑的,徐景昌最初就是保住了徐辉祖的性命,没有大肆诛杀建文旧臣,算是稳住了朝局。
随后借着廖家的案子,撼动了方孝孺等人的名节,等于是把他们往昏君奸臣上狠狠推了一把。
这次又清查寺庙,杜绝建文的藏匿可能,算是不动声色剪除后患。
大明朝堂,文武重臣,没有谁能做到这一步……别说接连拿出有效措施了,就连一条像样的建议都没有。
诸如纪纲之流,只知道追查,抓人,谁都不放过……可问题是政治上的事情,需要细腻的手法,稳妥的布局。
有些事需要大开大合,但是有些事必须点到为止,万万不可以胡来。
大力不会出奇迹,只会掀桌砸锅,弄巧成拙。
所以说,能把事情办到让朱棣都惊叹,徐景昌的功力着实不错。
只是接下来该怎么办,还是个难题。
朱棣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徐景昌。
甚至徐皇后也笑道:“侄儿,你有什么话,就直说,用不着担心什么。”
徐景昌点了点头,此时朱棣对自己算是无条件信任,或许能说出一些关键的事情了。他不觉得自己比那些人强多少,如果没有后世的见识,他甚至远不如郑赐等人机敏,没办法,这些人也都是从千千万万的人精中卷出来的,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但话说回来,自己毕竟还是有这些见识,看得也更清楚。
“陛下,臣听说有人吹捧方孝孺,私下里收集他的诗词文章……臣斗胆言说,如果还是这样下去,吹捧同情建文的人,不会少的。”
朱棣的脸沉下来了,“怎么,是朕做得还不够?”
“不是!”徐景昌干脆道:“是有些人想要靠着建文谋求利益,他们所讲的建文朝,只是自己心中的建文朝,并非真正的建文朝。他们以此为借口,只是想拿到更多东西。”
朱棣深吸口气,缓缓陷入沉思,徐皇后和三头猪也放下筷子,低着头,缓缓思忖,但很可惜,他们是想不通里面的道道,只能陪着。
又过了一会儿,朱棣才缓缓道:“俺跟姚少师也聊过许多次。少师跟朕讲,建文身边聚集了一大群酸腐文人,他们反对皇考旧制,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怂恿皇考改制……而皇考诸多旧制当中,藩王又是最明显不合时宜的一项。所有才把矛头对准了削藩,也才有了朕的靖难!可笑建文,眼高手低,又轻信谗言,他不失败,天理不容!”
徐景昌忙点头赞同,但却又道:“陛下,以太祖圣睿,尚且有人聚集在建文身边,妄图蚍蜉撼树,这群人并不会消失,他们只会改变策略继续鼓噪,将心思放在替建文招魂,质疑陛下国策上面……毕竟陛下是在延续太祖皇帝的策略。”
朱棣脸色骤然一变,“你的意思朕大约懂了,他们明着怀念建文,实则是反对朕的国策,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徐景昌点头道:“陛下圣明。”
朱棣沉吟片刻,突然无奈苦笑,“什么圣明?朕现在是一筹莫展啊!”
岂止是朱棣,就算晚年的朱元璋都感慨,他已经穷尽手段,但是官员贪墨,前赴后继,杀也杀不完……
其实这事情站在后世的角度看,可以看得很清楚。
朱元璋执行了一套最大限度,照顾底层百姓的策略……而朱棣则是秉承最大限度,有利大明的策略。
这一对父子都没有惯着士大夫。
可偏偏士绅官吏,他们把持士林清议,左右人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盘根错节,高度团结,行动能力超强,不会放过任何反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