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拿钱砸死你(2 / 2)

打仗若是都省吃俭用,这是什么道理。

张安世直接豪气干云地道:“预备三百万两纹银!若是三百万两不够,可以继续追加,抽调咱们所有账面上可用的资金,给我尽心竭力地支持四卫和模范营的军马,别老是想着省银子,账不是这样算的。”

朱金吓了一跳。

这些日子,辛辛苦苦的糊弄士绅的银子,岂不是全部砸进去?

朱金犹豫地道:“这……这若是出了岔子,可就血本无归了啊。”

张安世嘲弄地笑了笑道:“血本无归?打输了才血本无归。所以我们只能有一个选择,怎么赢怎么来,不让将士们吃饱喝足,不让他们体力充沛,不给他们足够的给养,不供给最好的火器和军械,凭啥让人卖命?”

“你们做买卖的人,就知道斤斤计较。这种时候,是计较银子的时候吗?这些不是你考虑的事,你要考虑的……是怎么抽调所有咱们能动用的金银和资源,支持四卫和模范营。”

朱金想了想,他虽然无法理解张安世这种花钱如流水的观念,可对他而言,反正自己乖乖听话就是了。

要知道,他跟了张安世这么久,见多了张安世的能耐,对张安世是很信服的。

于是,便道:“好,小人一定不负伯爷所望。”

…………

大军开拔。

汉王天策四卫人马见到朱高煦的时候,一个个都精神为之一振。

这朱高煦获罪的时候,四卫本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谁也不知道,朱高煦的事会不会株连他们,再加上少了朱高煦这个大靠山,未来这上上下下的前程都渺茫。

如今见朱高煦活蹦乱跳地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又怎么不令他们振奋。

召集了军将,朱高煦啥也没说,只当面一句话:“一日准备,明日这个时辰拔营,立即开赴安南!所有人……换上商行的军旗,其他一切照旧,此次模范营为先导。”

轻描淡写地丢下了这一番话,可这上上下下的武官们依旧个个激动。

只要朱高煦还活着,他们就还有希望。

至于去哪里,这反而是不重要的事了。

朱高煦干啥事,都不会忘了大家,反正只要跟着他拼命就好。

当下,这四卫大营里热闹无比,所有人整备行装。

而在兄弟船行里,大量的舰船开始抽调。

先导的人马也已开始出发,要事先抵达各处码头,调节各处的船运。

大量的船夫被征调,好在都是商行自己的船,而且船夫的薪水照旧,甚至还许诺了一些离家的补贴。

另一方面,开始大量地收购粮食和药品,许多的粮商也直接被召集了来。朱金亲自出面,设定了一个价格,愿意出售的,就立即交割。

现在大量的士绅因为需要资金,所以向市场售卖了不少粮食,要知道,这些粮商手里的粮食可不少。

至于趁此机会囤货居奇,若是没有桐油的事,或许还真有粮商们会背地里联合起来操作一二。

可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再加上朱金在商界,已隐隐开始崭露头角,大家都知道他的背景非同凡响,此时谁还敢跟他对着干,大抵都等于是找死差不多了。

于是,大宗的粮食,食物、药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军械,以及火药,纷纷装船。

朱金的行动力还是很快的,主要还是底气足,再加上这些日子,搜罗了不少干练的人才,大家知晓为商行做事,不会少了自己的好处,未来可期,因此都肯拼命。

大家忙的不亦乐乎,张安世反而清闲了下来。

毕竟军事上有朱高煦和朱勇这些人,后勤补给上有朱金和顾兴祖。

他反而发现自己无所事事了。

有了时间,便兴冲冲地去了东宫。

本是要去太子妃张氏的寝殿找自家姐姐,却在寝殿的外头见朱瞻基耷拉着脑袋坐在台阶上发呆。

张安世上去摸了摸他的脑袋,他依旧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张安世便道:“至亲至爱的瞻基外甥,有什么心事,和阿舅讲一讲。”

朱瞻基抬头,看一眼张安世,便叹气道:“阿舅,为啥明明二叔犯了错,父亲和你还为他求情?我还以为有乐子瞧呢。”

张安世拍拍他的脑袋,耐心地道:“因为他是你的亲人,你怎么总见不得自己的亲人好呢?瞻基啊瞻基,外人和亲人是不一样的,亲人无论犯了什么错,却也和你血脉相连啊!”

“你这样想的话,可怎么了得?将来是不是你阿舅犯了事,你还要将阿舅杀了?”

朱瞻基歪着头道:“可是……难道不该有是非对错吗?”

张安世道:“是非对错,也要看用在谁的身上,人要灵活嘛,你是不是又被你那几个师傅教坏了,你别听他们的。”

朱瞻基嘟着嘴,想了想道:“那这事就这样算了?”

张安世道:“你二叔才不过是图谋不轨而已,算什么大错呢?哎呀,我劝你大度,你要多向姐夫学一学。”

朱瞻基觉得哪里不对,可以他的小脑袋瓜,似乎也无法反驳阿舅,反正阿舅说啥都好像有道理的。

于是,只好耷拉着脑袋道:“我很生气,我要吃冰棒。”

张安世白了他一眼:“你自己去和姐姐说。”

朱瞻基苦着脸道:“我不敢说。”

张安世道:“那就是了,你自己不敢,却和我说做什么?瞻基啊,阿舅是为你好,我瞧瞧阿舅,为你操碎了心。”

朱瞻基眨眨眼:“算上利息,阿舅欠我八根冰棒了。”

张安世拍拍他脑袋:“我不和你多讲了,我要去和阿姐谈事情。”

说罢,便一溜烟的往寝殿里走。

张氏此时正在书案前,提笔写字。

张安世轻手轻脚地走近了,才道:“阿姐在写什么?”

“默佛经。”张氏没有抬头,继续挥舞笔杆子。

显然方才已经有人进来通报过的,所以她一点不意外张安世的出现。

倒是张安世诧异道:“佛经?这个我熟啊,我有一个朋友,是得道高僧,和他打个招呼,他一百篇都能默出来,姐姐知道血经吗?就是用高僧的血来做墨水,抄录出来的佛经,这东西更高级,我那朋友也能干的,就是有点费钱。”

张氏道:“这东西可不能假手他人,心诚才灵。”

说着,她总算抬起了头,道:“你说的那个朋友是谁?”

张安世含糊不清地道:“这个……不好说,他不喜欢抛头露面,毕竟是得道高僧。”

张氏便也没有追问:“好啦,好啦,我要抄录了佛经送去宫中的明堂里,给母后看,现在没闲工夫和你说话,你去陪瞻基玩吧。”

张安世很是忧愁地道:“瞻基总是嫉妒我这个阿舅,我怕和他一起,他又挑我错。”

张氏嫣然一笑道:“你都要成家立业的人了,竟还和孩子置气,他近来可没在我面前说你坏话,你放宽心。”

张安世吐出了口气,便道:“阿姐怎么突然抄录佛经?”

“这个你不知道?”张氏诧异地看着张安世,接着道:“松江府出大疫啦,死了不少人,父皇也吓了一跳,哪里知道,那松江府此前竟是毫无察觉,等到大疫四散的时候,方才急着奏报!”

“现如今莫说是松江府,便是苏州府和太仓州也已出现了病患。现在这朝廷上上下下,都乱成了一团,谁晓得到时要散播多远,更不知道多少人要出事,怕是过不了多少日子,还可能到南京城来。”

说罢,张氏幽幽叹了口气,道:“父皇那边且不说,母后这边也是心忧如焚,去岁遭了水患,今年又有了大疫,不知又有多少百姓遭殃,所以母后在宫中抄录佛经。我想着,我这做儿媳的,也不能闲着……”

张安世道:“这个时候抄佛经有什么用?”

张氏道:“你不要胡说,有些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或许母后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呢?终究上天有好生之德,能教这灾厄过去才好。你呀,有时懂事,有时却糊涂。”

张安世当然知道,在古代,这大疫的可怕!

且不说史书里动辄尸横遍野之类的记录,就算是皇族,如此优渥的条件,也照样是要死不少人的。

难怪阿姐这平日里对佛祖不敬谢不敏的人,现如今也临时抱佛脚了。

张安世道:“是什么疫病,有什么症状。”

“大疫就是大疫……”张氏道:“你……打探这个做什么?”

却见张安世居然转身跑了,口里还说:“阿姐你懂个鸟……再会……”

听了这话,张氏气得不轻,脸都阴沉了,偏偏张安世跑得快,嗖的一下就不见了。

于是张氏柳眉微皱,心也乱了,手中的笔一抖,一滴滴墨在手抄的佛经上渲开,糊了一片。

“来人,来人,下一次他还敢来,别让他轻易走脱!”

“是,娘娘。”

…………

大疫的事,还未传到京城,不过却已有人事先得知了消息。

不少人胆战心惊起来。

这几年还算太平,可当初大疫滋生之后的惨状,许多年老的人还是有记忆的。

朱棣几乎一轮一轮地见了各种大臣。

而太子朱高炽,此时几乎彻夜留守在宫中,随时预备可能发生的情况。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总是带着一种别样的恐惧。

哪怕是朱棣这等杀人如麻之人,也不禁为之心悸。

因为眼下他的敌人,是看不见的,甚至谁也不知道,这所谓的大疫是怎么回事。

而就在松江府的华亭县。

一个庄子里,当地的县令刘胜的轿子却已到了。

华亭县的疫病最是严重。

而县令刘胜焦头烂额,他运气好,暂时没有生病,可县里上上下下,却已死了六人,再加上染病在家的,这县里的佐官和差役已少了一半。

再加上现在疫病盛行,整个县已成炼狱一般。

他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却又战战兢兢,看着一份又一份糟糕的奏报,刘胜却是束手无策。

这几日,他不眠不休,想尽办法想要联络本地的士绅商议应对之策,四处寻医问药,只可惜……许多想要请动的本县名医,听说都病了。

剩下的几个,开了各种方子,可用处都不大。

就在此时,刘胜却听到了一个消息……华亭县的一个庄子,居然上上下下,无一人染疫。

庄子里四百多人,竟都完好无损。

据闻是一个秀才,找到了应对之策。

秀才……

一听这个,刘胜只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近来各种鬼怪的流言到处都是,可让人去调查之后,却无一不是人们在恐慌之下比编造出来的各种故事。

因此,他先让差役去了解了一下实情,结果……却发现竟是真的。

当下,刘县令大喜,不过又担心情况失实,于是匆匆地赶到了此庄。

且想看看,这庄子的情况如何,再见一见这个了不起的秀才。

倘若……当真有应对之策……那么……那么……就真的是活人无数,天大的功德啊。

甚至……这读书人……实为士林当真无愧的典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