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二:超规格的赏赐
一队内千户所校尉蜂拥进入了翰林院。
这气势,将里头的编修和书吏们吓着了。
当下,有人寻到了侍读学士陈辉的值房。
当一队人冲进去,外头却还有人议论纷纷。
对于翰林们而言,这翰林院乃是何等神圣的所在。
更不是锦衣卫这样丘八说来便来的地方,即便要拿人,下了驾帖,让人候着便是了。
可内千户所,显然没有这个规矩。
各部门之间的倾轧,甚至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其实也绝不只是纯粹地出一口气这样简单。
这背后的逻辑就在于,当你可以疯狂地踩踏对方的底线的时候,你和你的部下,某种程度而言,便有了底气。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荣誉感,哪怕是内千户所的一条狗,都可以抬头挺胸做人。如此道理,反之亦然。
所谓荣誉,其实也是福利的一种,这东西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伱将你的名号报出去,别人就自然而然地对你肃然起敬,这可比加几两银子的年俸,给人带来的踏实感,还要高得多了。
可对于翰林院而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他们是被踩的那个,许多翰林,自觉得自己的自尊心,被无情践踏。
“你们这是要做什么?”翰林不是寻常的差役,此时有人反应了过来,纷纷上前责问。
校尉们没有对他们动手,却也没有理会他们,毕竟他们只晓得动口,自己只要按着刀,对方便永远都保持在一丈的安全范围之内,只对自己怒目而视,指指点点,或者大声呵斥。
咚……
值房的门被踹开。
紧接着,校尉们一拥而上。
张安世也在众人保护之下,抢步进去,只一看,便顿时冷哼一声:“入他娘的。”
却见这值房的房梁上,正挂着一人,有人将吊着的人解下来,随即道:“侯爷,是这侍读学士陈辉,已死了小半个时辰了。”
张安世气恼不已。
陈礼则露出愤恨之色:“将尸首带走,带回去让仵作查验,将他家围了。”
说罢,陈礼只好收队,他紧随着张安世,道:“侯爷……你看。”
“问题很严重。”张安世皱着眉头道:“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得太多、太多……要立即禀告陛下。”
陈礼抬头看了张安世一眼:“是啊,侯爷明鉴,这事……太不简单了。”
张安世道:“奏报我来写,你继续追查,这宁波府,从前可不只是一个知府,有本事,他们一个个自尽。”
陈礼颔首:“卑下知道了。”
张安世奏疏送上去,一个时辰之后,宫中便召张安世觐见。
张安世在宦官的带领下,来到文楼,朝朱棣行了个礼。
朱棣看了他一眼,便道:“你看看,翰林院的弹劾奏疏,送到朕的案头上了。”
张安世道:“他们反应这样的快。”
朱棣笑了:“你倒是凛然无惧。”
张安世理直气壮地道:“臣为陛下做事,有啥可惧的?莫说是翰林院,即便是赵王府……”
朱棣压压手,瞪他一眼道:“行了行了,这都什么和什么,说一说你的奏疏吧。”
“陛下。”张安世直入主题道:“此案,原本只是以为寻常的大案而已,可现在看来,却显然是深入了我大明的骨髓之痛……”
朱棣背着手,来回踱步,微微皱眉道:“继续说。”
张安世道:“其一:内千户所这边刚刚查到了宁波原知府这头,人到翰林院的时候,这侍读学士陈辉便自尽而亡了,可见……这些人遍布耳目,内千户所查到哪一步,他们都清清楚楚,毕竟,若是畏罪自杀,也会死得如此仓促。臣这边,可是得到了消息后,就立即动的手,可当臣到的时候,他提前在半个时辰就自尽了,那事先就一定收到了风声,绝不是内千户所找上门,才仓促自尽的。”
朱棣道:“内千户所也有问题?”
张安世摇头道:“应该不是内千户所的问题……而是……”
张安世顿了顿,道:“会不会是除南北镇抚司之外,还有一群密探?”
朱棣失笑道:“真是可笑,还有没有,朕会不知道吗?”
“只要有银子,有利益共同体,为何不可以办?”张安世道:“臣之所以这样怀疑,是对方的耳目过于灵通,臣计算过时间,臣得到消息,让内千户所的人出击拿人的时候,应该是在半个时辰之内,而对方比我们还要先一步自尽,这就说明……他们比我们更快一步。臣无法想象,什么人……可以比内千户所更快一步。”
朱棣的脸渐渐阴沉下来,道:“若如此,那么这事态的严重,便远远超出了朕的预料了。”
张安世接着道:“何况他们如此大张旗鼓地走私商货,涉及到这样多的人,臣在想,之所以一点风声都没有,也有可能是这背后,有一群人……专门为之保驾护航有关。”
朱棣点头,而后道:“你继续说下去。”
“还有一件事,臣觉得极为蹊跷,这宁波知府陈辉既是畏罪自杀,可见此人牵涉的比其他的人更深一些。他牵涉深,倒也不觉得奇怪。可奇怪的是,他任满之后,居然直接入京,担任侍读学士。”
张安世道:“知府乃四品,侍读学士乃正五品或从五品者都兼有之,而陈辉则兼之以詹事府少詹事的名义,兼任了侍读学士。按理来说,这只算是平调,可陛下……翰林侍读学士,再加一个四品的少詹事的虚职,何等的淸贵,与区区知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朱棣听罢,又下意识地点头。
在明朝,官员未必是靠品级来划分,品级所决定的,不过是俸禄的多少罢了。
比如知府,看上去主政一方,可在朝廷这个层面,简直不入流。即便寻常一个翰林编修到了地方,这知府也要小心地接待。
表面上,陈辉只是平调,可实际上,说是连升数级都说得过去。
按理,以这陈辉宁波知府的官职,这辈子,至多也就混一个按察使或者布政使,也就到头了。
可他却破天荒的,直接被调到了京城,侍读学士,十分淸贵,未来在部堂里混一个侍郎,都算不得什么,至于尚书,也有极大的可能。
再加上一个兼任的詹事府少詹事的职衔,含金量就更高了。
大明的皇帝,为了确保太子们能够顺利接班,会将大量他所认可的人,充塞进詹事府里。
这些人未必专职负责侍奉太子,一般情况,他们都在朝中担任自己的职务,可挂了一个詹事府的虚衔,其实就形同于,他是未来太子殿下的班底。
也就是说,陈辉完成了大明官场上,一个九成九的人,都无法完成的跨越。其艰难程度,甚至是他爹是大明的尚书,也不可能做到。
朱棣道:“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吏选拔,都要经过廷推,只是翰林官乃是例外,只需五品以上,就需要廷议来决定了,你说的对……这样的事,不是一人可以决定的。”
说着,朱棣冷笑道:“即便是朕,也未必能称心如意。”
廷推的规矩是十分严格的,不是说,皇帝想任用谁就任用谁。
而是一旦高级的文臣出缺之后,往往是由其他三品以上的公卿,一起在廷议中进行推荐。而推荐的人数,大致是在两个人和三个人之间。
皇帝的作用,只不过是从这大臣廷推的两三个候选者之间,选择一人而已。
能被廷推的人,首先,你就需要获得多数大臣的认同,而这些大臣,无一不是位高权重,地位不凡。
陈辉的升迁,本来就很匪夷所思,可谓扶摇直上,但却是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瞩目,且还将他推了出来。
这里头,可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
因为表面上,大臣只是推荐两三人,供皇帝选择。
可实际上,若是绝大多数大臣,都希望某一个人被选上的话,其实基本上皇帝是没有选择的。
他们运作的方法很简单,除了陈辉之外,再推一个皇帝不喜欢的人就够了。
等到皇帝看到了候选之人,一看陈辉的经历,乏善可陈,很是平庸。
可再看另一个人,噢,原来又是那个刺头,那家伙,前些日子还上奏疏痛骂过朕呢。
那么,虽然前者平庸,可大多数时候,皇帝显然会选择后者。
朱棣立即看了一眼亦失哈:“将……陈辉的廷推……廷议的记录取来。”
亦失哈点头,匆忙去了。
过不多时,亦失哈去而复返,随即将一份记录送上。
朱棣低头一看,立即想起来了,便道:“那是去岁的时候,去岁中秋,翰林侍读学士出缺,廷议中所推的其中一人便是这陈辉,还有一个都御史刘永,只是刘永此人……”
朱棣说到这里,便没有继续说下去。
张安世便明白了,十有八九,刘永就算没有骂过朱棣的娘,至少也是当面骂过朱棣穷兵黩武之类的事。
张安世没有过多追问这个问题,而是道:“这样说来,这陈辉的人脉,实在不容小觑,廷推的大臣,有为数不少,都对他青睐有加,甚至有人为了确保他能够担任此职,背后还做了手脚。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臣们可以垄断所有高级文臣的升调。
真正做主的,还是皇帝。只是对于朱棣而言,他真正在乎的,可能也只是文渊阁大学士、兵部、户部、吏部等几个尚书、侍郎的人选。
至于什么学士,什么大理寺、鸿胪寺之类,皇帝不甚关心,也没兴趣去了解哪一个大臣适任。
朱棣沉声道:“你这般一说,的确是有人操纵了廷推,而能操纵廷推,又是因为,有人操纵了大臣。有人操纵大臣……借此牟利?”
张安世道:“对。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