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惹争议的牛仔裤(一)(1 / 2)

1984年,中国正处于建国35周年,中央下达指示让群众穿着更美一些,在报纸上撰文“用服装美化人民生活”,干部要带头讲究穿着,鼓励人民群众穿着更漂亮一些。

电影院,《街上流行红裙子》正在热映。这部电影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由当红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影片的创作人员在拍摄时也许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此时金土地牌服装快三岁了,它已经牢牢把持了沈阳服装市场的大半江山,更得到高端职业女性的大力吹捧。并且以沈阳为根据地,开始向周边城市辐射。

就在这一年,董洁决定做牛仔裤。

牛仔裤可能是在中国服装主流舞台上站立最久的一种款式,虽然今天它仍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但在80年代初的中国,它被当作过于前衞、过于颓废的服装风格而被主流社会拒绝。上海某大学曾经在招收研究生时对一名考试合格的学生提出要求: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就将被拒绝录取。所有那个年代在穿戴上追求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可能都被扣过“不良青年”这样一顶帽子。这些被看似过于反传统的形象同那个年代的时代主流是如此的不协调与格格不入。

中国人心目中第一个名牌牛仔裤是香港的“苹果”。1979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第一条牛仔裤广告,播音员念的是“苹果牌牛仔(音‘子’)裤。”这两年苹果红得要死也贵的要死,能买一条这样的裤子是莫大的荣幸。之前北京东四把口那儿就开了一家苹果专卖店,特别热闹,每天顾客盈门。大概要一百多元一条的苹果牛仔裤,相当于时下工人两个月的工资。

时下年轻人穿的是广东流传过来的牛仔裤,数量少很难买不说,质量也比较低劣,穿着穿着,膝盖上就鼓起两个大包。

董洁对牛仔裤自然是耳熟能详,说句不客气的话,她设计,或者说是参考偷师前人过来的款式,至少能保证二十年,始终走在牛仔流行前沿。

涉入这个市场,她与大山两个人自然经过反覆商量甚至也争执过,最终,她的建议通过了。

江苏常州的牛仔布质量最好,这几年,他们在服装界也积累了一些人脉,很顺利买到了自己想要的面料。

第一批牛仔裤,顺利从流水线上诞生。

丁睿超喜欢牛仔裤,一直没渠道买。这时候,死活拉着董洁为他量身做了一条。穿上后,自己在镜子前左顾右盼美得不行。

“小心穿回去,丁爷爷拿拐杖把你敲出来。”董洁给他泼冷水道。

果然,丁老爷子怎么都看不惯,“睿睿,你看你穿的这叫什么裤子?屁股绷得这么紧,像什么话?快给我脱下来。”

丁睿辨解:“爷爷,你摸摸,多结实的布料,这叫劳动布,专门为劳动人民设计的。耐穿耐脏又耐洗,多好,省得您一天到晚老嫌我把衣服穿破了太浪费。”

丁老爷子一拍桌子,瞪眼道:“劳动人民就穿成你这德行?拿你爷爷当小孩蒙哪?你穿出去试试,满大街能有人把你当正经的好人看吗?”

“我怎么啦?您看看,看看,我这裤腿,就比膝盖宽了一点点,您出去瞧瞧去,大街上穿喇叭裤的年轻人多了去了,他们那裤腿宽的,都能赶上我的腰粗了。”丁睿不服气:“比起他们来,我已经够乖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