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 / 2)

我们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看完了《后会无期》。

韩寒还是那个少年样的韩寒,个人风格扑面而来。那些小机灵的文字,又搞笑又触动的点。就像当初看《三重门》的感觉一样。那时,他还是个叛逆少年,被点名批评,那时,我还不懂得揣摩内心,只觉得他桀骜如谢霆锋;如今再看,却突然察觉他骨子里有种沉重的孤独——“我满地都是朋友。不管在哪拉屎,都有人给我送纸。”

然而,一张都没有送过。

连背了一路的狗,最后都选了别人。

当这句话再三重复后,是不是更像一个失意者的虚张声势、强颜欢笑?陈柏霖演的那个角色,太了解这点,所以最后在沙漠里只是不揭穿的看着他,却更显得用力证明自己的冯绍峰小丑般狼狈可笑。

韩寒在微博说。

那是最失败时候的你我。不会有人在乎你,除了你自己。

我想我能想象出这种感受。

朋友再多,有一瞬间,仍觉得自己是整个世界里最孤独的自己。

没有这种心历的人,是不会这种感受。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

满厅人群从红色的座位上站起,黑压压的陆续向着出口走去。我隐约记得,郭敬明有个短篇里大约写过:我最怕电影院灯光亮起的时候,因为那是最巨大的落幕与离别。

那些十几岁的年少时光仿佛化成一层叹息的轻纱笼罩在我的心头。

我的脸上更多的是唏嘘与莫名的悲伤。

甚至变得不想说话。

过了好一会,张总才在旁边轻轻的问:“好看吗?”

我轻轻张了张嘴,却不知道怎么笑了笑:“那不一直就是韩寒吗?”

少年时的烙印可以影响一生。

所以三十二岁的韩寒,在电影里折射的,是17岁时的自己;三十一岁的郭敬明,在电影里,把自己精分成好几个角色,光鲜亮丽什么都有。只除了绝对不愿剖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