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为了保证公平性,阅卷时,考生的名字是被遮住的。每批阅完毕一张卷子,李治心里差不多就能想到,该把这个考生将来安到那个事务上去。
“这个人应该被派往鸿胪寺。”李治低语道。
考生写作了一篇关于人际的文章,其中的手段,让李治都觉得心惊胆战。什么盐巴里头放铅粉,世间竟有人能想出如此阴损的招数,着实让李治大开眼界。
瞧瞧,这书院都把这群孩子祸害成什么样子了?
当然,文章里也论述了把大唐的学问传播到周边的邦国,增加凝聚力,还能让那些外邦民族天然的对大唐心生好感。
百年以后,慢慢的就成为长安,成为大唐的归属民,十分妙哉,看到这里,李治不由得觉得惊叹。
只是为何一定要让州府举荐的学子去完成这项任务呢?算学知识不教授,物理知识不普及,就教那些四书五经,书面上的死板东西?
怎么现在就对自己的同僚下毒手了?这家伙一定是镇国将军门下的得意之子吧。别说,阅卷工作虽然工作量庞大,但看一些学子们的论述,还真是有道理。
“不用猜,这篇文章肯定就是王玄凌写的。”在一旁辅助阅卷的房大人说道,“唐将军可对这个后生给予了厚望。”
阅卷过程中吗,李治发现了不少书院人才,有的学生辞赋写的十分出彩,遣词造句上,哪怕是阅卷在座的几位,都不一定有那水平。
要知道,大唐的文书、诏令等都需要书面形式颁布来昭告天下,这样的人有大大的用处,虽然不一定能当正印官,不过收做幕僚,还是很有用处的。
李治突然想到早些年,先皇告诫自己的,对于人才,就是只要那个人身上有一丝可取之处,就得善于利用,为我所用,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作为一个掌权之人,只要做到发现好和使用好这些人才身上的优点。
那么就没有办不成功的事情。是呀,自己从一个少不经事的皇子一路走来,李治经历了重重考验,所以他知道长远眼光和宽阔胸怀的重要性。
海纳百川,宰相打理着朝堂政事,猛将在外开疆拓土,李治希望自己能实现垂拱而治的愿望。(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