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战局瞬息万变,但英法的颓势让日本人寻到了机会。
1940年4月29日,日军大本营撤销第廿一军番号,成了华南方面军和第廿二军。
8月1日,华南方面军和第廿二军脱离中国派遣军战斗序列归属大本营直辖。
此时,华南方面军下辖辖印度支那派遣军、第十八、第四十八、第一零四师团、近衞师团、独立混成第十旅团、独立第廿一飞行队,司令部设在广州,第廿六师团第一任师团长后宫淳中将出任第一任华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少将出任第一任参谋长。
在积极组建华南方面军的同时,日本政府开始通过德国向法国维希政权施加压力,要求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府彻底关闭滇越铁路并允许日军进驻印度支那北部地区的河内、海防等地区以彻底截断外援、外购物资进入中国的通道。
一开始法国维希政权并不愿放弃在印度支那的权益接纳日军进驻,但是当时的法国本土在德军的占领下根本无力支援远在亚洲的印度支那殖民地。
因此,面对日本的强硬态度,法方最终只能选择出卖中方的利益。
9月22日,日方与法属印度支那政府签订协议,攫取了在印支北部驻军及自行通行的权利。
但是该协议限制日军在印支北部驻军兵力上限为6000人,在特定时期也只能达到25000人,且不允许日本利用印支领土对中国实施进攻。
协议虽然签订了,但鼻孔朝天的军部却对其中的限定条款不甚满意,于是就在协议签订几个小时后,侵入南宁地区的日军第五师团便在师团长中村明人中将的率领下,悍然越过中越边境向法军实施攻击,双方随即在谅山等地激烈交火,驻海防的法军也奉命对海面实施炮击以阻止日军在越南沿海登陆。
气急败坏的法国驻日大使紧急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但在双重外交中尝到甜头的日本政府一来无法约束独走的军人,二来也想趁机再讹诈一把,于是对法方的抗议视若无睹。
在举国一致的氛围下,摩拳擦掌的军部随即命令在海南岛的日军第廿一独立飞行队对海防等地实施轰炸。
在海空军的支援下,第五师团于9月25日摄取了谅山并进一步直扑河内。
第二天,日军又在海军的支援下在海防以南登陆。
日军动用海军大炮、坦克、飞机等重型武器,造成法越平民的惨痛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维希政府的态度急速软化。
可是这个时候日本人已经不在乎什么协议了。
9月26日,日军占领河内城外的内排空军机场,与此同时位于云南边境的老街及北江市火车站也为日军占领。
不过日本的肆无忌惮也遭来了美国的侧目,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被迫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经过近似最后通牒的谈判,维希法国政府被迫同意日本在印度支那北部随意驻军,至此日军成功截断了中国除滇缅公路和中苏铁路外的所有国际交通线。
1940年9月27日,得偿所愿的日本得意洋洋的在柏林与德国、意大利共同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的轴心国集团。
外援线被切断、倚为长城的英法列强的节节败退、轴心国的建立,给在坚持抗战和对日投降中犹豫不定的蒋中正以更多的煎熬。
但是此时,他想向日本妥协,日方却开出了让他无法接受的价码。
坐困围城的蒋中正或以为是自己之前的反覆让日本人怀疑现在的决心,因此,再三考虑之后,蒋觉得要拿出一个投名状来让日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
当然这个投名状不好选,在此时此刻的中国,高举抗日旗号争取民族大义的有很多,其中跟蒋系不对付的首推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