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军史上对滇西会战是如此记录的:“经过长达1个半月的战斗,我英勇之国防军成功将日寇第五十六师团全部、第十八师团大部压缩在芒市以西、陇川以南,以畹町为中心的,东西长32km、南北宽7km的狭长地带,被围日寇虽困兽犹斗,外围日军虽再三解救。
然我军以不惧牺牲之斗志,前赴后继,最终将弹尽粮绝之敌俱都歼灭于滇西边陲,是役毙俘日寇3.1万,为空前之大捷。”然而在当时,真正的战斗场景绝非军史上记载的那么轻描淡写。
尽管日军松山集群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然而日军的抵抗、反击依旧顽强,双方的厮杀血腥万分,战局走向扑朔迷离,日军并非没有逆转战局的机会。
“射击,自由射击,把鬼子给老子挡住!”
一声令下,6挺交错布置的仿捷克式轻机关枪、12支汤姆森冲锋枪和8杆俗称大八粒的美造M1半自动步枪齐齐开火,瓢泼一般的弹雨顿时把公路路面上第四十九京都师团充作前锋的这个步兵中队死死按倒在地。
只是面前这股日军也是训练有素的,只见他们以自己同伴的尸体作为屏障,拼命的向暴露的华军火力点反击着,期间还有部分老兵不断用掷弹筒发射杀伤榴弹和烟雾弹,试图借此遮蔽华军射手的视线,以方便日军摸近或后退。
“你有掷弹筒,老子没有吗?”
指挥阻击的分队长于是命令道。
“1班,余胖子,让你的掷弹筒小组,随时压制日军的机关枪组”分队长的话音未落,天空中响起了炮弹破空的声音:“该死,注意防炮”团团的火光在华军的阻击阵地上腾起,片刻前还喧嚣着的华军阵地陷入了一片死寂。
看到对手被己方炮火压制,百余名日军一面大呼万岁,一面直起身子向华军阵地直冲过去。
可惜,日军还没有得意多久,华军反击的迫击炮弹也落了下来,迫使这个打头的步兵中队不得不以更加狼狈的姿态滚了回去。
这是滇缅公路腊戍至姐告段的作战场景,按道理说,有着铁路通往曼德勒的腊戍是日军增援部队解救第五十六师团等部的最佳出发点,不过可惜的是,在华军空降兵切断八莫至南坎间道路之前,华军雷豹突击群已经先后出动3个搜侦连的部队对腊戍至兴威、兴威至姐告间的滇缅公路实施多次破袭,造成该段公路大面积损毁,几乎无法使用,这就是日军之前为什么只能从密支那、八莫驰援滇西的道理。
只是如今日军救援部队一时间无法突破华军空降兵的阻击,八莫方向也无法展开更多的部队,为了解救已经山穷水尽的同侪,日军第四十九师团不得不把主意重新打到了腊戍方向。
当然短时间内抢通滇缅公路是不太现实的,但能否以人马输运的方式运输一部分物资并接应滇西日军残部由此出逃呢?
所以京都师团所属的步兵第一六八联队、第四十九骑兵联队、轻重兵第四十九联队第1大队和山炮兵第四十九联队第1大队第2中队的4000官兵才会出现在此。
只是日军的算盘虽好,但现实却是残酷的,爆破了滇缅公路后的雷豹突击群各搜侦连为了阻止日军重修公路的可能行为留下了6个情报收集分队、2个防空分队及2个炮兵支援分队。
虽说加起来总兵力也不过300余人,也没有75mm以上火炮及战车、装甲车的支援,但利用漫长的公路沿线,对两面之敌进行迟滞行动却是已经足够了,更不要说,战斗真正打响后,雷豹突击群本部调来的更多的后援正是看到从腊戍方向撤出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行的,松山佑三才在得到空投弹药后强化了对南坎方向华军空降兵的进攻,再加上西线增援上来的独立步兵第廿四旅团等部,压力大增的华军空降兵第一团、第二团等部不得不收缩防线。
而对华军空降兵而言,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持续不断的战事,导致空降兵的弹药消耗大增,如果不加以适当的补充,只怕阻击部队将比新近得到补给的日军先一步陷入枪中无弹的窘境。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日军一场战役通常只能持续10天,这是由于由日军的运力和军工生产水平所决定的。
中国方面,国民党系统的军队的各项补给只能保证三天的作战能力,由西北国防政府控制的鄂豫皖、苏徐鲁豫皖两个战区的各项补给只能保证6~7天的星期战斗,由西北国防政府控制的晋绥、冀鲁豫、湘鄂巴蜀等战区及河洛、晋绥2个集团军的物资补给可以满足10~13天的作战需要,这也就是贵阳方面与日军作战屡遭失败、西北系统与日军作战多有斩获的根本原因。
至于已经进行了1个半月的滇西会战,固然是由于西北早先大量囤积物资及美军帮忙补充、运输战斗所需的,但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样到了捉襟见肘的时刻。
当然除了物资的问题,长时间的战斗还让一线部队在体能和精神上跌入了不可测的谷底,不过仗已经打到这个程度了,一切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因此,已经全力运转多时,已经达到生理及器械运作极限的保山独立航空队在接到第九军司令部的命令之后,以最后的精力策划了所谓的“拂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