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奸来说,是不希望日本主子输掉这场战争的,因为日本人一旦输掉战争,就意味着他们永远无法洗脱卖国者的身份,进而会在战后受到应有的惩罚。
然而让他们全心全意为日本主子作战,也是大部分的汉奸所无法执行的,因为他们担心一旦自己实力受损,异族主子们会不会毫不犹豫的抛弃自己。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那么是不是现在就该为自己找一条后路了呢?可还没等一干汉奸们想办法、找门路,华军的反攻已经不可遏制的到来了。
6月22日,华军第十六军团陈大庆部同时从紫金、龙川、连平、新丰四个方向,向龙门、河源一线发动进攻,日军川口警备队无力四面招架,只能退守河源、龙门县城待援。
只是第九十三旅团旅团长针谷逸郎少将率领的增援部队在越过东江支流公庄河以后,即在石山、茅塘、石岗岭、秀水岭一线山地遭到华军有力阻击,鉴于本部的兵力有限,因此,发现华军兵力雄厚的针谷逸郎不敢冒进,只能退回公庄河以南出发地等待更多的援兵。
问题是在同一时期,华军第廿一军团陶广部也向惠阳方向发起攻击,兵力捉襟见肘的第一三零师团无力抽调更多力量增援河源南线,直到6月25日上午,日军第一三零师团才在第廿三军司令部的协助下拼凑出12个步、炮、工、辎中队的力量。
手底下有了近3000人,针谷逸郎的胆气顿时大增,然而其才越过公庄河,龙门方面的噩耗便传来了。
面对10倍以上的攻城部队,龙门县城内的300多日军及倍数的伪军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坚持到针谷少将的到来,最终在25日入夜前,全军覆没。
龙门的易手,使得针谷支队的侧翼暴露在华军的攻击之下,忐忑不安的针谷少将只能一方面以小部队抢先西进,控制羊角山及上下六岭要点,阻挡华军必然的攻击,另一方面电令川口中佐主动突围,抢在龙门华军突破羊角山一线前与自己汇合。
接到上官电令的川口草之助哭笑不得。
河源县城位于新丰江与东江汇流之处,东西北三面环水,守军只要注重南线一路即可,这本是易守难攻的绝佳的军事环境,然而也造成了一旦南线被封闭,河源就成了一座孤城、死城。
如果说,外有援兵的话,死中可以求活,但反过来的话,城内孤军要突破南线封锁,必然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好在,川口中佐也是明白人,知道针谷少将为什么会下达如此荒诞的命令。
是的,如果河源守备队不突围的话,死守就会变成守死了。
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河源守备队最终选择了主动突围,于是一场大战便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只是由于粤北地瘠民贫,战地军粮军资筹集极不容易,再加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粤省境内的华军依旧延续了早先国民政府时期蒋军各部缺乏有效长途运输补给能力的毛病,这就导致了华军在最初几天狂澜般的进攻势头结束后,有相当长的一段疲软期。
而负责封锁河源的华军第三六三师二团王严所部也是一样,没有预判到河源日军会主动突围,该部的警戒相当松懈,结果被川口草之助抓住了机会,一举突破了阻击线。
川口警备队的成功逃跑,导致正在南线阻击针谷支队的第三六三师其他部队陷于日军南北夹击的境地,负责指挥作战的第三六三师师长赖汝雄气急败坏,但也只能连夜向桂山方向转移,听任两路日军实现会师。
虽然针谷支队完成了救援川口警备队余部的作战计划,但整个广东的军事形势依旧对日军第廿三军极端不利。
正是考虑到己方兵力不足,第廿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做出了全面猬集力量、守备重点城市的决定。
华军方面也因为后继无力的原因,逐步停止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广东的局面终于在进入7月后缓和了下来。
广东的局面缓和了,可冈村宁次依旧睡不好觉。
须知道如今的华北战场已经形成了4个包围圈和1个正在形成的包围圈,几近40万的日军已经覆灭或正在走向覆灭,这是冈村宁次所无法承受的,尽管他已经将第一军、第十五军、驻蒙军的指挥权移交给关东军方面,但他依然有解救陷于济南的第四十三军的责任。
要解救第四十三军,就必须在皖中集中力量,发起一场大规模的作战。
然而在国防军有所警觉的情况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并不足以让冈村宁次把华中的日军主力调回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