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反攻(九十)(1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1743 字 4个月前

突然出现在阜新的华军装甲集群让关东军总司令部在惊愕之余乱了手脚,要知道,距离阜新不远的新立屯不仅是新义铁路的终点、也是大虎山郑家屯铁路的重要节点,还是接连平奉铁路要点高台山的新立屯高台山铁路的起点。

一旦新立屯失守,华军不但一个猛子就可以突入沈阳城下,更可以南下夺取沟帮子营口铁路的起点沟帮子,从而截断锦州义县方向的日军第十五军和驻蒙军的生命线,甚至还可以经由大郑铁路、四平齐齐哈尔铁路威胁四平、新京乃至北满地区。

于是顾头不顾腚的山田乙三大将被迫放弃五天前做出的决定,严令正开往锦西前线的第一四七师团、第一二五师团、独立高射炮第46大队和独立迫击炮第31大队和已经编入第三方面军的第一三六师团等部立刻转向新立屯方向。

考虑到,上述部队调离锦西战区后,锦西方向的压力势必大增的关系,关东军司令部还命令原定进驻营口的独立混成第五十三旅团划入第十五军序列,驰援锦西方向。

刚刚进驻苏家屯的机动第一旅团也同样划入第十五军序列,并进驻沟帮子一线,扼守第十五军和驻蒙军的退路。

此外,为了更好的协调辽西战事,山田乙三大将随后还决定由第四军司令官永津佐比重中将统一指挥新立屯方向的各支日军部队,原第四军麾下的第一一九师团也一并接到命令,立刻从四平南下,充当辽西日军的总预备队。

说起来,也不是山田乙三大将非要拆东墙补西墙,实在是日军在东北地区的兵力已经枯竭了。

已经调入热东、辽西、锦西的日军各支部队按下不提,目前日军在东北及朝鲜地区尚有2个方面军7个军14个师团及若干要塞、勤务、运输辎重、防疫给水、医疗单位在内的38万人,看起来数目庞大。

但是北满方向的日军第一方面军要防御漫长的中苏边境,兵力早就不敷足用,根本就抽不出一兵一卒来。

而驻朝鲜的第十七方面军在几经抽调之后仅剩下2个军4个师团,为了防止苏军可能的进攻,其中一个军2个师团还要在罗津、元山一线布防,单靠1个军2个师团控制整个朝鲜已经十分困难了,也没有办法向关东军提供一丝一毫的帮助。

算来算去,就是连驻守白(城子)杜(鲁尔)铁路沿线的关东军总司令直属第三十军(注:该军仅下辖1个第一二二师团)也无法抽调出来。

不过,这也不是说关东军就没有一点潜力可挖了,事实上,如果山田乙三大将孤注一掷的话,第三方面军也还是可以用机动第一旅团交换出驻守旅大的第一零八师团,第一方面军也可以将驻守(新)京图(门)铁路沿线的第一二四师团派往南线战区。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关东军丧失了最后一点机动兵力,接下来各处守备部队都会出于丝毫动弹不得的境地。

当然,山田乙三大将也可以孤注一掷将北满的第一方面军悉数南调,姑且不说这样的命令会不会得到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喜多诚一大将的抵制,就算第一方面军毫无保留的执行了上述命令,结果就是北满的门户大开,早就摩拳擦掌的苏军一路长驱直入。

最终与华军形成南北夹击的趋势,使得关东军更早的崩溃。

什么?这个时空中的苏军并无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作战的意图。

拜托,山田乙三以降的关东军高层又不是斯大林肚中的蛔虫,能知道这位独裁者的任何心思,因此,不到苏军的登陆战打响,北满的关东军是没有办法动弹的……

除了命令第四军承担起辽西作战的重任外,山田乙三大将还第一时间命令驻蒙军从义县方向后撤。

只是受到实施反击中的国防军第二蒙古骑兵军及从廿家子出击的华军第五十四军前锋的威胁,边打边退的驻蒙军撤退速度根本快不起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锡林郭勒左翼集群一部截断了新义铁路。

此时,驻蒙军只有三个选择,第一是翻越医巫闾山,进入辽河以西平原地带;第二是南下锦州,与第十五军会师;第三是孤注一掷,向阜新方向实施反击。

但这三个选择都有问题,医巫闾山虽然不高且有道路通行,但山路宛转,行军速度根本快不起来,一旦华军两头一堵,驻蒙军便是瓮中之鳖。

南下倒是可以密集成群,但也利于华军四面合围,一旦形势不妙,两个军5个多师团挤在一起,想退也是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