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1个省长、3个特别市市长就会让东北军坐视这场可能在东北大地上爆发的战争吗?
说起来阎锡山是不信的,须知道,当了省长、市长并不意味着一省一市就是你的地盘了,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以雒阳现在的权威,就算不撸了你,三两年后一轮换岗位,来个新人、刷新政治,下面还有多少人会紧跟着你的派系还两说呢?
就算下面人忠心耿耿,不事二主,可上面一轮轮的换人,每一任都来个新人新气象,迟早派系的根基也会松动的,因此,张学良肯定不是因为利益交换而选择顺从戴季良的独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东北军系统坐视国防军出兵蒙古的计划呢?
阎锡山闭上眼睛都能说出十七八个理由来,没错,如今国防军一家独大,在国内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几个地方派系不是被吞得连骨头都不剩,就是被赶出国门、排除在中央权力圈之外,剩下的仅有晋系、东北军两派还在挣扎。
但随着军中实力的快速下降,也无从跟国防军系统相抗衡,以至于自己成了笼中鸟、以至于张学良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摆脱空头副主席的名目回老家重塑根基。
但上百万国防军涌入东北,就算老张家在东北深孚人望,地方实力派也轻易不敢向张学良投怀送抱,在这种情况下,既然雒阳要铤而走险,张学良又如何不会顺水推舟呢?一来,通过利益交换,可以得到一些职位安抚派系上下。
二来,要是国防军吃了败仗,自然也就动摇了东北地方对中央的信心、减轻了中央对东北地方实力派的压力,可以让张系从中渔利。
至于这仗要是中央打赢了,那么张系也是站在了胜利者一方,属于襄赞有功的。
通过这样的选择,东北军一系可进可退,横竖都是赢家。
而对于戴季良来说,就算蒙古一役败了,他在南方还有14个军,在北方还有中央集团军群是完整的,北方、松辽、燕山、蒙边等集团军群也不会是全军覆没的状态,军事实力依旧足以压制仅剩3个兵团的国内杂牌,也是立于不败之地。
也就最多被骂两声不恤民生、好战误国,影响了当选大总统时的票数而已,搞不好还会因为宣传引导得力,被塑造成维护国家统一不成的悲情英雄,更加得到民众的支持呢。
既然戴季良的地位是稳如泰山的,那么阎锡山为什么还要站出来反对呢?这就要说到晋系的算计了。
从阎锡山的角度来说,他是调和阴阳的宰辅,自然要站出来匡扶君主不走错道的,更何况他身为政务院总理是主内的,从恢复国民经济、主持救灾的角度来说,他必须要站出来质疑戴季良的决定。
再加上制宪会议召开在即,已经限于窘境的晋系必须对外发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而且,阎锡山也是在赌,赌国防军一定会在战争中失利,如此一来,作为鲜明反对用兵的主要官员,他的声望自然会高涨。
虽然不至于能取代戴季良登上大位,但至少国务总理的位置要比现在坐得更稳,自己稳了,那么下面的晋系其他成员也就能安居其位了,搞不好还会有其它政治势力来投,让晋系重新壮大呢。
所以阎锡山沮丧也好、请辞也罢,不过是以退为进的手段,倒是戴季良不上当,硬要把阎锡山继续架在火炉,这一来,一旦国防军失败,他作为在任的政务院总理、国防会议重要成员,一样会吃上挂落,而且会因为之前的反对态度被某人认为是拖了国防军的后腿。
因此,以养病名义暂时离职的阎锡山真的有些焦躁了。
以至于面对前来探病的龙云、程潜等人时,他只能隐晦的表示道:“我与主席是有过交流的,主席成竹在胸,想来英美盟友也不会坐视不理,所以,大家可静待好消息,不过丑话我要说在前面,事情我们是知道了,可千万不能外传,特别不能让自己的副官、秘书和家人也知道了,否则,主席是要打板子的。”
被阎锡山提点的龙云若有所悟,在回去后跟贵州省长卢汉、大宁省长张冲的通话中,他告诫道:“配合中央的宣传,想方设法满足国防军的供应需求,我们不能走在和中央对抗的道路上,要为滇省的将来多做考虑……”
程潜也在和广西省长张发奎、辽东省长吴奇伟的电报中明确说明道:“中央维护统一之决心不容动摇,诸省因配合中央之行动,凡是错误之舆论应该予以纠正……”
同时程潜也在和国民新党(国民党中间派)的顾孟余、特赦后出面组织国民力量党(国民党正统派)的戴季陶等老朋友打招呼道:“中央很快会有大的行动,需要你们在舆论上约束党内同志,不要与中央对着干……”
张发奎也与国民革命党的李济深联系时说明道:“我听到一些传闻,雒阳可能会有大的军事行动,希望届时任公能劝说夫人不要与中央对着干,毕竟戴主席现在如日中天,又有一定民主的思想,动摇他的威信,可能反过来会导致他的倒退……”
按下这边各派的反应不说,敲打并通过阎锡山适度放风之后的戴季良眼下的主要任务是接待南洋华侨访问团。
对于在抗战中提供巨量资金的大金主们,戴季良的回报未免过于隆重了。
这不,南洋访问团飞抵广州的时候,就由外交和侨务部长莫德惠亲自迎接,到了雒阳,副总理兼不管部部长鄂涛和副总理陈仪亲自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