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苏军自我分化了力量,没有进一步对赛音山达一线施加压力,而用于轰炸楚格图鄂博的苏军航空兵也因为力量有限,结果被华军空地火力所阻,没有给楚格图鄂博的华军地面部队造成很大的损失。
激战一上午,苏军第10空军集团军在赛音山达和楚格图鄂博两地上空共中损失战斗机42架、各型轰炸机41架。
华军方面军则损失驱逐机68架、88mm高射炮6门、40mm高射炮4门,地面人员伤亡574人。
另有近20门火炮和40余辆军车被毁、近千吨物资和部分机场、雷达站受损。
而在华军远程航空兵对乔巴山一线的反击中,华军又损失5架B-24轰炸机,不过同样摧毁苏军机场一座、油料仓库2处、高射炮若干、物资一部算是基本上维持了平手。
6月22日上午的空战结束后,双方立刻对战局进行了研讨,苏军方面得出必须进一步强化前线作战实力的结论,并修正了分兵作战的错误。
华军则紧急从后方调集驱逐机部队增援一线,并从对乔巴山轰炸的结果中得出苏军防空力量增强的结论,从而被迫将昼间轰炸改为夜间轰炸,以减少远程航空兵越来越大的损失。
此后,从6月23日至7月4日的10天里,双方围绕空袭和反空袭进行了一连串的斗争,华军前后损失各型驱逐机280余架、各型轰炸机60余架,高射炮近百门。
苏军方面也损失了战斗机180余架、轰炸机220余架、高射炮80余门。
由于红空军司令部的大力援助,第10空军集团军的力量并无削减多少。
反之由于中方的生产能力有限、飞行机师补充难度大的原因,中国空军的力量开始急剧下降。
不但被迫停止了对苏蒙铁路沿线的经常性轰炸改为偶尔突防,就连楚格图鄂博、赛音山达等前线要点也遭到极大的破坏,苏军甚至有余力对呼塔格和赛音库伦一线进行打击,战争胜利的天平似乎开始向苏军方向倾斜了。
1946年7月5日,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美国杜鲁门政府对外宣布向中国提供600架P-47/51式战斗机和4个大队的B-24/B-29轰炸机的无偿军事援助。
同日,中国政府又在英美默许的情况下,在德国境内广泛發表招募公告,招募前德国空军人员作为志愿人员前往与苏联空军作战,结果在两日内便招募了180名因国防军解散而失业在家的德国飞行员,随即由美国空军出动专机运往中国。
7月9日至7月11日间,在麦克阿瑟的默许下,美国驻日空军连续17次闯入北日本苏占区进行空中侦查,使得苏联第1远东方面军司令官梅列茨科夫元帅以下不得不转入战备状态,防止美军对北日本可能的奇袭。
而在欧洲,气势汹汹的美英政府也以近似最后通牒的语气要求苏联从奥地利撤军,以保证战后奥地利国家的中立地位。
似乎在中苏战争的刺|激下,冷战有变成热战的可能,这一发现,惊动了斯大林,于是斯大林在深思熟虑之后,打电话给了远在赤塔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帝国主义正在蠢蠢欲动,中苏冲突有可能演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电话的那头,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毕恭毕敬的听着领袖的训示:“在蒙古发生的战斗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集团与帝国主义集团斗争的焦点和风向标,只有彻底击败中国军队,才能给帝国主义集团以严正教训,因此,请您务必与马利诺夫斯基同志密切配合,打好这一关键性的战役,有什么需要的,请尽管向莫斯科提出来。”
由于电话是层层转接的,因此,电话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声音很不清晰,不过他的语气还是坚定的:“请总书记同志放心,我和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同志一定会完成中央的命令,现在唯一的问题是,红旗蒙古方面军的物资储备还是不足……”
6月底7月初的中苏空中大战,导致了这一时期西伯利亚大铁路上运输的都是空军弹药和维修件。
7月4日以后,空中大战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了,但很快日本方向又出现了新的危机,更多的装备和弹药转而被送到北日本,以至于红旗蒙古方面军依旧没有得到充足的供应,结果自然是无法保证发起全面性的进攻。
斯大林答道:“7月末之前一定要发起战斗,在这之前,马利诺夫斯基同志会得到必要的物资供应的。”
言罢,斯大林又问道:“兵力上是否还需要增强?”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现在已经吃不饱了,要是再增加部队的话,各种供应岂不是缺口越来越大了嘛。
获得答案的斯大林用平淡却阴冷的语调回应道:“我等着您和马利诺夫斯基同志的好消息,到时候我会在克里姆林宫为您和马利诺夫斯基同志庆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