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陈公博、溥仪、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以下伪、满、蒙高级汉奸40余人和日军师团长谷寿夫、藤田茂、铃木启久等147名日军中高级军官,武部六藏等日本在汪伪、伪满洲国的政务官、外交官也在出席东京审判(作证)后,由中国最高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至于川岛芳子、丁默邨等日伪特务更是被公开枪毙。
就连已经逃回日本的南京大屠杀杀人狂魔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田中军吉也被从日本抓捕归案,在南京公开处决……
第四件大事是,蒙古方向的苏军在更换总司令之后出现新的变化。
崔可夫大将在任职前后与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扎哈罗夫大将,以及一线的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进行了密集的交流,对他离开苏军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之后,中国(西北)国防军的飞跃式成长有了明确的认知,对中苏军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代差的事实有了深刻的认识.
再加上他又亲自乘坐飞机对达兰扎嘎歌德、温都尔汗等地进行了视察并组织方面军司令部参谋对之前战事进行复盘,所以崔可夫大将又对蒙古战场的广袤和贫瘠有了清醒的认识,进而对蒙古战场上苏军对后方补给线的倚重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此前提下,崔可夫大将经过仔细的思考后,决定对马利诺夫斯基元帅重新设立中转兵站和前线兵站的设想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根据崔可夫大将的新章程,苏军废止了达兰扎嘎歌德方向兵站的建设。
在崔可夫大将看来,从赛音山达到乌兰巴托千数公里的漫长距离就是最好的防御工事,苏军南下无力,华军也无法轻易北上。主要精力放在了温都尔汗和颐伦察布方向的兵站建设和物资储备。
只是迫使中苏之间的战场默契。
虽然双方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但中苏双方还是心照不宣的达成某种双方都遵循的底线,即苏军不越过中苏及内外蒙之间的边境线进攻满洲和内蒙地区,则中国空军不派遣远程航空兵轰炸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借此避免局部冲突升级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无法进入呼伦贝尔实施迂回的苏军从颐伦察布南下进攻乔巴山一线的战场宽度有限,尽管可以用增加火力密度的方法加强苏军攻击部队的实力,但只能利用博尔集亚-桑贝斯铁路两侧不过30~40公里正面实施推进的苏军最多也就能排开一个到一个半军。
而从去年11月的牵制性进攻来看,自色尔格楞、查干鄂博及克鲁伦河谷地向乔巴山外围推进也面临优势兵力无法展开的问题。
最终没有更好选择的崔可夫大将不得不做出在西乌尔特一线布置重兵的决定。
可问题是从温都尔汗至西乌尔特,有将350公里以上的距离,更不要说从西乌尔特到乔巴山之间也有超过300公里的路程,因此,想要在西乌尔特布置主要作战兵团并向西北方向的乔巴山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进攻且维持一场超过10天的攻势,那么在西乌尔特建立前线兵站并囤积海量物资就成了必要。
为了保衞西乌尔特和温都尔汗的中转兵站、前线兵站不遭到华军轰炸,更要进驻相当规模的空军及防空兵部队,这一来二去,工程就浩大了,因此,最终迟至当年的10月,苏军都处在盘整阶段,无力对华军实施除渗透作战以外的任何攻势,使得1948年的蒙古战场看起来异常的平静……
与第五件大事相比,前四件事都算不得什么。
1948年6月28日,中国制宪委员会向前一年年底选出的最后一届国民代表大会提交了《民国卅七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7月11日,国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这部宪法,至此,中华民国(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了。
根据《民国卅七年宪法》中华民国(第三共和国)实行总统议会制,总统拥有最高权力,任期七年,可以连任两届,在战争及国内重大灾难的情况下可特许连任。
虽然某些左翼和独立的国大代表强烈反对这部分条款,但由于国民大会中戴派分子占有主导地位,再加上国内某些派系的国大代表和部分中立的国大代表担心杯葛这一条款会破坏国内好不容易出现的民主趋势,逼迫戴季良凭借武力全面实施独裁统治。
因此,也最终坐视这部分宪法内容以四分之三强的绝对多数在国民大会上得到通过。
随后,根据国大的决议,将于1948年的11月22日举行中华民国(第三共和国) 第一届总统选举,两年后再举行第一次国民议会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