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9日,古尔伯加攻城战继续上演,双方军队依旧围绕着一个路口一栋建筑甚至一颗街心生长的老树激烈搏杀,不过惨烈归惨烈,但当日的战场主角显然不是城区内的各路人马。
Kalnoor、Sannur和Wacha一线的战事才是真正决定印军对古尔伯加围攻是否能够顺利封闭的关键因素。
考虑到Kalnoor、Sannur和Wacha是由一条城乡公路串联的三座村落,因此,负责作战的第72步兵旅遂决定以中心点Sannur村为主要攻击目标,同时以若干小股部队对Kalnoor村实施牵制作战、对Wacha方向实施警戒。
然而当印军瓦塞步兵团于本方炮兵压制炮击后,在第七装甲师一个中队坦克的掩护下逼近Sannur村的时候,20余架联军战机突然出现在战场上空,对进攻的印军实施了猛烈而迅速的打击。
印军瓦塞步兵团连伊斯兰志愿军第一道防线尚未触及,便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作战兵力,伴随出击的第七装甲师第17装甲旅班斯瓦拉装甲团的2个坦克中队38辆坦克中也有多达11辆被联军战机摧毁,此外还有6门18磅野炮和2门3.7英寸榴弹炮来不及转移阵地,被联军空军摧毁在当场……
虽然未及交战便损失颇大,但守军愈强说明Sannur村的位置就愈重要,印军便愈要拿下来,以切断古尔伯加城内联军与外界的联系、补给通道。
正是在这样的想法支配下,第72步兵旅旅长肖尔上校不待瓦塞步兵团的败兵重新整顿,便把手边的第二杜利亚步兵联队给派上了战场。
甚至为其提供近距离支援的除了班斯瓦拉装甲团剩余的27辆坦克外,又额外增加了印军第四步兵师直属勒德兰骑兵团的第2骑兵中队和第3骑兵中队的20辆M8灰狗轻型装甲车。
灰狗的装甲很薄,原本是不能伴随坦克部队进行正面突击的作战,但谁让肖尔上校认为对方的反坦克火力不足,所以才会统统拉上一线,以期干净利落的一锤定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肖尔上校观察的没错,负责防守Sannur村的只有伊斯兰志愿军第四旅第1团的1个步兵营、1个工兵营。
以及团属轻炮连和旅属37mm反战车炮连,就反战车的能力来说,日造九四式37mm反战车速射炮的威力相当有限,说是敲门砖也差不多,肯定对付不了印军第七装甲师装备的瓦伦丁、十字军、玛蒂尔达和丘吉尔,最终还是要靠重型地雷、磁性手雷,以及莫洛托夫鸡尾酒来对付印军坦克。
不过对于印军骑兵部队装备的M8灰狗轻型装甲车来说,别说37mm炮了,就是联军步兵营装备的九七式20mm自动炮也能在700米以上击穿其19mm的前装甲,因此,急于求成的肖尔上校其实是犯了轻敌的毛病。
当然与其说是肖尔上校轻敌不如说他是没有搞清楚对手的实力,这不,他甚至没有发现隐匿在Wacha村周边的伊斯兰志愿军炮兵部队。
由于奔袭比德尔-扎希拉巴德时,志愿军第一旅和补充旅带走了相对比较轻便的75mm山野炮和105mm山野炮。
因此,留在Wacha的志愿军第一炮兵团,只剩下8门射程为8800m的日造大正四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和4门射程为18100m的日造八九式150mm野战加农炮。
就射程而言,前者可以覆盖Sannur村周边,后者不但可以打到Kalnoor村,甚至可以打到Nagar、Pooja、Colony等古尔伯加的西部城郊。
所以,当印军坦克顶着志愿军反战车火力掩护己方步兵缓缓推进,看起来势不可挡的时候,志愿军的重炮开始发话了。
虽然志愿军的炮兵并非十分精锐,但通过Sannur村内的炮兵观察哨用电台、电话遥控,志愿军的炮兵还是越来越准确,不但将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印军步兵成片打到,更有几发落在了印军坦克和装甲车上,直接将其重新化作零件……
等到20分钟的炮击结束,肖尔上校欲哭无泪的发现,他的第二杜利亚步兵联队又损失了三分之一兵力,而且附带着又有4辆坦克和3辆装甲车跟着一起殉葬。
此时,第72步兵旅仅有一个完整的步兵营和2个损失各超过三分之一的步兵营、配合作战的班斯瓦拉装甲团还有22辆坦克、勒德兰骑兵团还有17辆灰狗装甲车,再拼一把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但面对守军拥有的飞机和重型火炮,就算第72步兵旅拿下Sannur村,又能剩下多少力量继续执行军、师两级下达的彻底截断古尔伯加内外交通的命令呢?
那是不是要搏一铺呢?肖尔上校纠结万分,想来想去,Sannur村是不能再打了,直接去端了志愿军的炮兵阵地吧,于是第72步兵旅便伙同勒德兰骑兵团和班斯瓦拉装甲团转向Wacha一线。
当然,在敌人炮口下转进是不妥当的,于是肖尔上校便命令第四步兵师调拨给第72旅的第七德里炮兵团的18/25磅炮对Klnoor村和Sannur村实施干扰射击,而该炮兵团剩余的3.7/4.5英寸榴弹炮对Wacha一线实施无目标的散射,借此掩护第72步兵旅等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