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将军:“主持人说的不错,正是这个道理,而且当时展现的战车都是进口的,国防军只具备了初步的维修能力,所以,国内军阀们虽然震惊,但列强们却不为所动,这就给了国防军发展壮大的机会。”
主持人:“王将军,我刚才听到了化学武器,当时化学武器也应该是受到国际公约制约的吧?”
王将军:“先大总统说的好,有未必会用得到,没有,敌人就一定会用在我们头上。”
主持人:“这就是能起到威慑的作用。”
王将军:“是的,正是因为我们也有化学武器,所以日军侵华时就不敢对国防军嫡系部队使用化学武器,所以我们现在发现报导的抗战中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事例都是针对的东北军、晋军、黄埔军等等这些没有反击能力的军阀部队的。
而且当时还有明确规定,叫做以牙还牙,最着名的事例就是,日本人在湖南、山西等地使用生物武器,结果死了好多无辜的百姓,于是我们就报复了,当时还没有飞弹,上峰就派出死士带着病菌前往日本,生生的在日本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鼠疫,日本人怕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在中国人头上释放过化学武器。”
主持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血洗血以暴制暴,战争年代正是先烈们敢拼敢打甚至敢死才遏制了日军的疯狂,保全了国家,让我们为那些忠魂们起立致敬!”
(众人起立默哀)主持人:“王将军请坐,大家请坐。”
(众人坐下)主持人:“王将军,国防军装甲兵的战车最初都是进口的,那么什么时候才自主生产了第一辆国产战车?”
王将军:“国防军装甲兵前后引进了24辆法国的FT-17,但继续引进代价太高了,后来就引进了意大利人的Fiat3000,当时是连生产线和生产授权一起引进的,结果我们的生产能力太弱了,发动机生产上一直严重滞后,所以不得已后来又引进了英国维克斯公司的六吨坦克MK.E/F-B,直到公历30年代初,我们才在发动机生产方面有了突破,于是在民国二十四(1935)年才生产出了第一代国产战车,当时就命名为一号战车。”
主持人:“我们现在知道,一号和二号战车的生产数量都很有限,王将军这是什么原因。”
王将军:“一号战车我们一共生产了400多辆,二号战车要多一点,1100辆吧,具体数字我记不得了,大概是这么点,之所以生产的这么少,主要是一号战车的火力和装甲比较薄弱,面对日军火力时损失很大,而二号战车虽然可以和日军战车保证相互摧毁,但当时已经知道了苏德战车的发展状况,为了避免彻底落后,所以才相继研制了三号战车、三号突击炮、四号战车、四号突击炮、四号重型战车歼击车。”
主持人:“那么研制和生产三号战车、三号突击炮、四号战车、四号突击炮、四号重型战车歼击车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王将军:“最大的困难还是大马力车载发动机的生产能力有限,这个问题直到美国参战后,美方援助了我们很多的高性能机床后才得的部分解决,其实战车发动机还算好的,航空发动机才叫麻烦,抗战爆发后,我们的战机成打的往下掉,根本来不及补充的,全靠战前购买的几千台美国发动机支撑着,要知道,这些发动机原来是用来制造轻型轰炸机的,结果没办法硬着头皮装在驱逐机上,结果还不错,歪打正着搞出了升龙型,但进口发动机总归要用完的,只能自己慢慢仿制,仿制的发动机功率不足,装上飞机后性能没有原版的好,但只能用啊,不用你就彻底挨打了,这种苦日子你们是没有经历过,那些飞行机师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说不定上了天就回不来了。”
主持人:“发动机的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靠着美援?”
王将军:“的确是靠着美援,美国人在援助高性能机床的同时还援助了大量惠普发动机,正是靠着这批发动机撑着,才撑到了国产发动机合格的那一天。”
主持人(咂舌)“关于航空兵的问题我就不深入了,王将军,那么为什么要在三号战车的基础上生产三号突击炮,又为什么在四号战车的基础上生产四号突击炮和四号重型战车歼击车呢?”
王将军:“其实三号战车的火力和防御力足以应对日军任何一型战车了,之所以要生产四号战车和三号突击炮还是考虑收复蒙古,不过三号突击炮还算成功,但四号战车太重了,刚刚入役的时候机械性能也有问题,所以后来才基于进一步强化火力、改善越野性能方面的考虑生产了四号突击炮和四号重型坦克歼击车,结果都在蒙古战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是四号重型战车歼击车和后来生产的谢式重型战车歼击车、特式重型战车歼击车、二号轻型战车歼击车因为无法兼顾攻击力和防御力的平衡,损失很大。”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将军的介绍,我们节目的时间有限,想要具体了解国防军装甲部队的历史,建议我们的观众朋友们可以去阅读《前进!中国装甲兵》一书,谢谢王将军,谢谢观众朋友们,我们的节目到此结束了,希望大家下一期继续观看,谢谢。”
王将军:“谢谢主持人,谢谢观众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