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国际数学界,有点像是过年的架势。原因在于,世界四大顶级数学期刊之一的《数学新发展》,刊登了沈欢的“沈欢理论”证明论文。虽然沈欢早就已经可以把这篇证明论文给写出来,可为了不那么的惊世骇俗,沈欢还是选择了和大家讨论大半年以上的时间,才拿出了综合着许多数学家的心血的论文。从2月25号,《米国数学会杂志》刊登了沈欢的“沈欢命题”证明,再到现在11月份的“沈欢理论”证明出来,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9个月。这么踏出的一步,看起来花费的时间太长,实际上相对于“费马大定理”这个300多年还没有解决的超级数学难题来说,根本不算长。许多数学家还惊呼这简直是快如闪电。如果下一步用“沈欢理论”和“沈欢算法”一起,那么下一个的“沈欢猜想”,不敢说很容易就证明了,但是也绝对是一片光明。一旦“沈欢猜想”成为了“沈欢定理”,那么对于“椭圆曲线”的理解,便会豁然开朗,最后使得“费马大定理”得到一把打开的钥匙。有了这个结论,你说大家怎么会不兴奋?而且沈欢非常会做人。在他的论文里面,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都专门列出来感谢了,还有十来位有突出贡献的数学家们,直接被他添加到了第二作者里面。要说数学家们,基本上都是很纯粹的人。他们都把自己的精力和聪明才智,都用在了数学研究上面,在科学的海洋里面厮杀拼搏,根本不屑和人世间的丑恶来争斗。因此数学家之中的坏人很少很少。对于沈欢这种会做人的行为,大家已经是很高兴了,加上上一次的“沈欢命题”他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在数学界里面,沈欢的名声是越来越好。由于“沈欢猜想”的证明就在眼前,也就代表着“费马大定理”有了一个很光明的突破口,因此大家都不怀疑,就在未来几年之内,沈欢便可以解开这个千古十大数学难题之一。到了那个时候,沈欢不过是20多岁,就已经取得了几乎所有人一辈子都没办法得到的成就,也注定会载入史册。许多和沈欢熟悉的数学家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是不吝夸赞的语言,把沈欢夸得跟一朵花儿一样。华国人就见不得这些。寻常一个外国人说一句“你好”、“谢谢”的中文,就够让许多人激动万分了。更别说现在是一个华国人,获得了那么多知名学者和教授的夸赞,那在无数人看来,都是极有面子的事儿。央.妈第一时间便跟进了。他们特意派了一个摄制组,赶赴了临安来对沈欢进行了采访和跟拍。恰好又遇到了沈欢白天都在给同学们上数学课,他们也顺手拍了一些段落。等到这个采访用最快的速度播出去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特别是那些有孩子的家长们,看着俊秀无双的少年时,心中是说不出的羡慕嫉妒恨。有儿子的是要更加恨铁不成钢一些,不知道多少学渣在这几天被打得屁滚尿流,同时心中暗自诅咒了沈欢几百几千次。有女儿的则是宽容一点,不过他们就开始在女儿面前唠叨,以后找女婿,你就指着这样的人找。什么?沈欢是小白脸?不存在啊!人家外表长得俊秀好看,是他的错嘛?人家最重要的还是内在的才华,那才是最重要的!别说是他,就是哪个小白脸,能有沈欢十分之一的才华,爸妈都支持你去倒追!好吧。于是本来在女孩子们之中就很受欢迎的沈欢,现在又成了更多人的偶像。这些是远处人们的正常反应。可是在临安,在整个浙越,在整个江浙沪区域,就又有一些不一样了。原因在于,央.妈采访的片段之中,沈欢给学生们补习讲解数学的场面。沈欢是什么人?大数学家!还是世界最著名的大数学家之一!虽然他现在不一定就说能比苏先生、陈先生、华先生等等老一辈的大数学家们强,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的。那就是上面的任何一位大数学家,在沈欢这个年龄,都比不上沈欢。沈欢的身份是学生,高三学生。身处这个高考的阶段,作为应届毕业生,沈欢对于高考数学一定是了解得最深刻的,最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权势数学。比如说在几个月之前的奥数比赛中,沈欢就轻轻松松的拿了一个满分,率领华国队获得阔别三年的国际团队冠军。所以人们对于沈欢如果参加高考,数学拿150分,是一点怀疑都没有。没有人敢奢望,像是沈欢这样的大数学家去给谁补习数学,即便是郑谦、杨风这样的超级富豪也没有资格。因此之前都没有人想过,借用沈欢的聪明才智的事儿。可现在看起来,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啊!沈欢从高三一开始,就给这些学生们补习和讲解数学,学霸就不用说了,那些学渣但凡能理解十分之一,提高个一二十分、二三十分,不跟玩儿一样的吗?一二十分在高考中是什么概念?直接淘汰20万人都不夸张!数学又是最能拉风的存在。你语文提高一二十分,跟天方夜谭一样。但数学如果学好了,提高到130分、140分,难道很困难吗?如果实在是一分都没办法提高,真不知道是何等的学渣,才能辜负世界顶级大数学家的补课?更何况是一学年的时间。这得提高多少啊!不行!绝对不能让名贤中学这个破学校的学生们独享恩宠。凭什么啊?你说沈欢是名贤中学的人,但他还是我们临安人呢!还是我们浙越人呢!!还是我们华国人呢!!!于是,打往名贤中学的电话是如同狂风暴雨一样,直接把校长朱孝希的三部手机打得关机了。于是这几天不但是朱孝希,学校的高层们也全都干谍报的人一样,神出鬼没的,经常都找不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