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吴襄叛变,结果……(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崇祯忍住心中的怒火,淡定地说道:“你在这里执勤多久了?”

那士兵小心翼翼道:“小人是前年从军的,一直在这里执勤。”

“那这些粮仓的粮食是什么时候运过来的?”

“是三个月前,说是从关内调度过来的一批粮食,是朝廷给的。”

“朝廷给的?”崇祯深吸了一口气,没有再问什么,他大步走了出去。

看起来依然很淡定,但隐藏在长袖下的拳头捏得紧紧的,手背上一根根青筋暴出来。

崇祯很快回到自己的行宫,道:“收拾东西,回京。”

“是。”

锦衣卫和神武卫收拾得非常快,可见他们平时纪律严明。

收拾完后,就一路浩浩荡荡出了城。

城门口也没有人敢阻拦。

有人快速跑到总兵府衙门,将睡梦中的吴襄叫醒。

“什么!”吴襄大吃了一惊,“陛下去粮仓了!”

“是啊,吴帅!”

“现在人呢?”

“已经出城了。”

吴襄整个人呆立在原地,随后立刻穿好衣服,整顿人马,朝崇祯出城的方向狂奔去。

但是,他哪里还追得到。

一个时辰后,在锦州城东80里地扎营的卢象升收到了皇帝的一份密信,密信上写着一句简短又意味深长的话:谨防吴襄。

往往一般字数越少,事情越大。

卢象升虽然搞不清楚缘由,但既然皇帝都亲自提醒了,他不得不防。

这四个字何解?

一切从粮库里的粮食说起。

原因很简单。

粮库里的粮食是朝廷运过来的军粮,由户部和兵部一同在地方上筹集,由兵部调遣。

如果不足,各路兵备道下属衙门也会在当地从军户征集。

例如辽东。

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战略之一是辽人守辽土,其中包括在辽东屯田,自给自足。

毕竟建奴的机动性极强,战争可能来的很突然。

如果辽东前线的粮食一切靠朝廷攻击,就可能完全反应不过来。

所以,单纯从应对战争突发性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好战术。

锦州一带就有不少良田。

但是问题来了,这样就很容易养出军阀头子。

中国历史皇权演变,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央对各地的军权都是极度敏感的。

各地的军饷、军粮,一律只得朝廷亲自拨发,这是为了抓住各地军队的命根子,使得军队不至于跟着武将叛乱,避免安史之乱。

这种玩法效果好不好?

遏制武将效果非常好,毕竟大家都是人,是人就要钱,自己不仅要吃,后面都还有家庭要养。

但弊端就是一旦后勤军政体系腐败,就会出现粮草供应不足,军心不稳,军心不稳就会哗变。

边军哗变是明末司空见惯的事情。

那么和锦州的粮库有什么关联呢?

当然有!

锦州的粮库里发现用沙子充当粮食的现象。

有两种可能。

一、可能在运输途中,就已经被换成沙子,而非吴襄所为。

如果是这样,就是兵部的责任,或者兵部和户部都有责任。

二、运到锦州后,被吴襄换了。

如果是这样,吴襄就该被凌迟处死。

那么,结果到底是什么呢?

不管兵部调过来的时候,到底是什么。

最后里面是沙子,外面是发霉的粮食,这显然是被人将粮食卸下来后,在粮库里,重新布置了的,为了掩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