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内阁议事(1 / 2)

一回到宫里,李天便直奔内阁处,若问这天下群臣,谁还能让他放心,那便唯有内阁处的几位大学士了。

皇帝一袭便服,独自一人驾临内阁,一众翰林被吓了一跳,赶忙起身恭迎,

听到动静,杨士奇也匆忙从后阁出来迎驾。

“老臣恭迎陛下。”

“都平身,士奇,跟朕到后阁说话。”

李天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平身,直入后阁。

皇帝这番急匆匆的赶来,众人不用想也知道必是发生了大事,但全天下的奏折都会先到内阁,众人也不清楚这是发生了何事。

后阁中,刚牛饮了几大口茶水的李天已经稍加冷静,看着尽数落座的四位大学士道:

“朕匆忙而来,还请诸位爱卿见谅。”

端坐下首首位的杨士奇一看李天衣着,就知道皇帝私自出宫了,身为首辅,他已经得知皇帝下旨封锁京城,接话道:

“陛下不必客气,敢问陛下可是为城中发现明教一事前来?”

李天摇了摇头,看向另一位大学士杨荣道:

“子荣,你把福建山民造反一事,尽数说来。”

福建山民一事已经结案,延平府的官员换了一茬,南京兵部尚书张仪良也已经认罪伏诛,杨荣不知道皇上为何又提起此事。

但看皇上脸色凝重,杨荣还是将福建山民造反一事,尽数而言了一遍。

内阁的大学士一共有四位,除了华盖殿首辅大学士杨士奇外,还有谨身殿大学士杨荣(字子荣),武英殿大学士黄准(字仲常),文华殿大学士任瑾(字宗于),都是一等一的能臣,而其中又以杨士奇最为善政,黄准最为机敏。

杨荣话音刚落地,黄准便蹙起了眉头。

“不对,福建指挥使李敏既然已经抓捕了张忠清,为何没有查出张仪良是张忠清叔父一事?”

李天点了点头,沉声道:

“仲常所言不错,朕也一直有此疑问。张忠清既然能对锦衣卫招供,为何没有对李敏招供,还有,李敏为何要在奏本中隐去张忠清,只说山民造反已被平叛。”

文华殿大学士任瑾是个急性子的,当即道:

“陛下,窥一斑而知全豹,就此事而言,福建乃至南京绝对是出了大问题。”

虽然同为大学士,但四人也不是穿一条裤子的,杨荣便跟任瑾在政见上多有不和,只见杨荣皱眉道:

“宗于怎能如此武断。”言罢,杨荣拱手拜向李天道:

“陛下,就老臣看来,应是锦衣卫的问题更大些,刘纲如此急切的给张仪良定罪,其动机耐人寻味,而且据老臣所知,若不是国丧期间不准行刑,刘纲早就动手了。”

听着众人七嘴八舌的讨论,李天频频点头,转脸看向杨士奇道:

“士奇,你怎么看?”

杨士奇轻捻胡须,沉吟道:

“陛下,依臣所言。应先派遣金吾卫将福建山民犯案人员,全部押送京城。然后召锦衣卫指挥使刘纲,福建指挥使李敏进京重审此案,在此期间,福建布政使,按察使应停职避嫌。”

不愧是有“善政宰相”美名的杨士奇,一番话听的李天心中大定。

虽然这个使那个使,听的李天有些头蒙,但跟后世一对比,李天也就明白了。

按察使掌管一省刑法,司法,监察,简单来说就是省公|安厅厅|长,省法院,检察院院长,省纪|高官,省政|法书|记,六合一的大官。

而指挥使掌管一省军事,说白了就是后世的省军|区司|令员。

至于布政使,则是掌管一省民生政务的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