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建文往事(1 / 2)

建文二年的进士?

李天一时还真不知道黄准想表达什么,抿了口茶,沉声道:

“建文二年的进士怎么了?可有什么不妥?”

要放在以往,黄准是不敢说起那件秘闻的,但经过今日户改一事和御膳私宴后,黄准觉得自己也算皇帝的心腹之臣,放开了几分胆子,稍加沉吟道:

“陛下可还记得靖难之变后,建文帝并未身死?”

听到靖难之变四个字,李天恍然大悟,脑海中的思绪,瞬间拉回到了后世的历史课本上。

这档子破事,还得从朱元璋说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册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朱标宅心仁厚,深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也一直把朱标当成继承人培养,让徐达,刘伯温,李善长,常遇春等一众开国功臣,都兼任太子东宫属官。

而朱标也没让朱元璋失望,体察民情,监国理政,备受群臣和百姓拥戴。

但天不遂人愿,洪武二十五年,朱标从陕西回京后,大病一场,于当年五月病逝。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悲痛欲绝,当日便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登基称帝,改年号建文。

继承朱标温厚性格的朱允炆,一登基,便大力改革朝政,废除了大量残酷的刑罚,致使天下一片政通人和。

年轻人嘛,看到自己的功绩难免会骄傲自满,所以朱允炆在登基几个月后,便一连废除了五位举足轻重的藩王。

朱允炆疯狂的削藩举动,让剩下的藩王人人自危,其中便以燕王朱棣最为惊恐,人在惊恐之下,难免会做些疯狂的事情。

于是在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京宣反,史称靖难之变。

靖难之变持续了足足四年,最终以朱棣奇袭南京,破城而入结束。

但攻入南京城后,朱棣掘地三尺都没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的踪影,勃然大怒的朱棣赫然将屠刀挥向了建文旧臣,仅受方孝孺,黄子澄二人牵连致死的,就有三千余人,其余充军,流放的更是不计其数。

而后,朱棣又设立锦衣卫,监视百官,搞特务统治,称帝执政二十余年间,不知道有多少良臣忠臣惨死于锦衣卫的诏狱之中。

也正是因此,不管是民间还是朝中,都万分怀念朱允炆执政的时候,梦想失踪的建文帝有一天能皇者归来,重登大宝!

拉回飘到九霄云外的思绪,李天放下手中已经冷掉的茶盏,起身踱步道:

“仲常你的意思是建文现身福建了?”

黄准闻言一愣,赶忙拱手辩解道:

“微臣只是猜测而已,陛下大可不必当真。”

见黄准一脸紧张的样子,李天哑然一笑,随意摆手道:

“仲常不必紧张,朕对建文没什么忌讳的,你尽管说。”

黄准闻言连连应着,嘴里却再没有一句下文,皇帝心里到底忌讳不忌讳,鬼才知道,他可不敢拿自己的仕途去赌。

见黄准打定主意三缄其口,李天也懒得勉强,转而道:

“行了,仲常你继续忙,朕就不打扰你了。”

言罢,李天拔腿就走,黄准见状松了口气,口中忙呼恭送陛下。

回到坤宁殿,装了一肚子的事儿的李天,也提不起兴趣再颠龙倒凤,跟张皇后耳鬓厮磨温存了一会,便解衣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