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人心可控(1 / 2)

杨士奇说的十分恳切,李天脸色却算不上有多好。

这算什么?

为了变法革新忍辱负重?还是忌惮勋贵集团缴械投降?

深吸了一口气,李天微眯着双眼抿了口茶,淡淡道:

“朕要变革军中建制。”

李天话音还未落地,参与变法最深的黄准便第一个站起了身,急声道:

“陛下万万不可,军中将领随先帝五征蒙古班师回朝还不到两个月。

眼下在各自卫所威望极高,变革一旦稍有不慎,便会酿出无法挽回之后果。”

“仲常说的极是。”

刚接手天工局和天工院的杨荣也赶忙拱手起身,附和着黄准继续道:

“陛下,太祖时变革军中建制,已经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战力削减近半。

陛下若是更进一步,老臣担心我大明军队会再无实战之力啊。”

杨荣所说的太祖时变革军制,李天早就深入研究过。

不得不说,朱元璋确实是个玩制衡的天才。

用军队的一部分战斗力作为代价,彻底掐断了军队兵变的可能。

譬如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管着天下七百一三十个卫所,足足两百万兵马,却无任何调兵之权。

任职五军都督府的将领们,不分职位高低,任何人想调兵,都必须先拿到兵部的调兵文书。

而兵部的调兵文书,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凡是涉及千人以上的调兵活动,便统统都要皇帝的三枚宝玺盖印,才有真正效力。

不过哪怕调一支千人以上的军队麻烦到了如此地步,朱元璋仍旧不放心,硬是把三枚宝玺放在了三个地方。

一枚在鸿胪寺尚宝司手中,一枚在内廷尚宝监手里,还有最为关键的一枚,则在皇帝近侍手中。

在李天的内廷中,那枚最关键的宝玺便在御马监总管江保手中。

这样看上去,朱元璋所设立的调兵章程似乎是万无一失,军中将领就算是封了侯伯,手下仍无一兵一卒。

但天下哪有万无一失的东西,此一时彼一时而已,好比李天当下面临的局面。

便是朝廷连年征战,频频发兵,致使根本没有调兵之权的军中将领,和下头的兵士极为相熟。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有时候将领的手令,还真就能神不知鬼不觉的调出一支军队来。

递给黄准和杨荣一个安心的眼神,示意二人坐下说话,李天轻笑出了声:

“朕还没说要怎么变革,子荣你俩何必紧张成这个样子,搞的好像朕要把军中将领都撸下来似的。”

不夺职怎么罢其兵权?不贬官怎么灭其威望?

杨荣二人闻言都怔住了神,一时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还请陛下赐教。”

心里琢磨了老半天,李天这会儿脑子里只有主意没有杀意,心头的怒气已经消了大半,稍加沉吟道:

“第一,以后各地卫所的军饷,不再由兵部直接下派,等内廷银作局用黄封装好后,再转交兵部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