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南京是大明最后的屏障(1 / 1)

李天淡淡一笑道,“都过去了,现在的大明虽说不上强盛至极,但让儿孙们吃上几餐饱饭,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朱允炆轻声叹息了一下,“是呀,四叔的确是一个圣明君主,我是远远比不上他的。这或许就是冥冥中的天命所归,这天下本就应该交给四叔……”两人聊了半天的家常,总算是聊到了正题上。李天神情逐渐变得严肃起来。“堂兄,你冒着身死灯灭的危险,故意引我过来,应该不单是和我说两句家常话的吧!”朱允炆眼中流光闪烁,神情依旧没什么变化,“你呀,还是这么心直口快!好吧,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为兄也就不和你绕弯子了。”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起身背对着李天看向了山下那熙熙攘攘的街道和上面匆匆来去的百姓。以及那个他生活了二十多年,当了四年皇帝的南京城。“高炽,你可知道这南京城的来历,可知道当年爷爷为何要将京城设立在这里!”南京城的来历,李天自然是知道的,只不过当年朱元璋为什么要将南京城当成都城,他还真的不清楚。但他估计可能和朱元璋出身安徽凤阳,本就是个南方人有关。再加上朱元璋是第一个,由南方起兵,最后夺得天下的帝王,他更加的偏向将都城放到南方,也是情有可原。但李天感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轻轻摇了摇头后说道,“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堂兄难不成知道?”朱允炆默默的点了点头,仿佛追忆什么画面似的,然后说道,“当年我爹得了重病没多久就故去了,爷爷伤心不已,当时我年级还小,爷爷怕我太过伤心,就每天陪着我……他经常给我将他们当年南征北战时候的故事。又一次爷爷问我,知不知道咱们为什么要将京城当做国都?我那时太小,当然是不知道了。”“爷爷当时给说解释说,南京此处南方,是江南玉米之乡通往北方的一个重要节点。水路畅通,易守难攻,是一个永远都不会缺少粮食的地方!”“我当时就问爷爷,咱大明地大物博,怎么会还却粮食呢。爷爷哈哈大笑一声之后说道,大明看似已经人人丰衣足食,那是因为这些年没有碰上灾年,百姓家中都有存粮,这才没有人饿肚子。可若是一旦碰上了大饥荒,天灾人祸,那可就说不好了。”“我当时根本就不能理解爷爷这句话的意思,即便是当了皇帝之后也没能理解。直到后来,和四叔打仗,我这才知道了爷爷当年的高瞻远瞩……”听到这里,李天突然来了兴趣,坐直了身子,仔细的听他说。“江南本就是玉米之乡,粮食丰富,水路畅通,只要能保住江面不被人突破,敌人想要攻下南京可以说是少说要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代价。”“这一点,高炽你应该也能明白吧!”李天轻轻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当年的情况的确是如此,朱棣当年起兵,最开始的打算也不过是想和自己的这个侄子亮亮手腕,让他知难而退收回成命而已,根本就没想过最后有一天能夺了大宝。要不是朱允炆太过信任黄子澄那几个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要是他稍微懂得一点军事常识。在占据那么大的优势的情况下,再不济也能将朱棣等人拦在江的另一面,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说白了,朱元璋之所以将都城选在南京城,这个原因绝对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知道,即便朱元璋时代已经将蒙古人给撵到了大北方,打得他们几乎没有还手的实力。可他清楚,自己能镇得住蒙古人,但后世子孙却未必依然有能力打的赢蒙古。假如有一天北方失手了,坐镇南京城的皇帝,依然有坚持下去的希望,稍微努力一点,未必没有将敌人重新赶出去的机会。可当年的朱元璋哪里会想得到,敌人却是是从北方攻来的,但人家可没被江水拦住,甚至南京城的大门都是内部人给打开的。他当年的构想,根本就起到一点作用。说实话,朱元璋的想法按照当时的情况,乃至后世几百年来看,这都是没什么毛病的,只要朝廷还在,那大明就不会亡。南京被当成国都也的确是经过了他十分慎重的考虑的。谁让蒙古人的确是太凶残了,居然把朱元璋这样的雄主都给吓得不敢将都城放到没有天险可以守的北方。要不是后面出了一个完全不逊色他的朱棣,蒙古人两大不落联合,说不定真会把朱允炆给逼得觉险而守,南北对峙。听到这里,李天基本上已经明白了朱允炆要表达的意思了。他无非就是想要告诉李天,南京城是大明的最后一个天险,也是咱们老朱家最后一个保险。饶了这么大一个圈,甚至连朱元璋老爷子都给搬出来了,不得不说,朱允炆的确是用心良苦。然而,时代不同了,李天不是从前的朱高炽,他根本就不在乎蒙古人,不在乎北方的威胁,朱允炆担心的那些问题,在他看来,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可是,现在的李天又没办法将自己心里所想一股脑的和他说清楚。于是他只能微微叹息了一声道,“堂兄,我知道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的确如你所说,南京城的确是阻挡敌人南下的最后一个屏障。但堂兄你有没有想过,加入一天,北方没有敌人了,这个天险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朱允炆听完这话愣了一下,盯着李天的眼睛看了好半天,这才确信李天不是在说笑,而是真的有这个信心。一时间他反倒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原本准备好的一大堆说辞,都在李天这极度自信的一句话中消弭殆尽。但他终究是抱着拯救天下拯救大明的心态来的,不可能就这么轻易的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