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入缅第一战(2 / 2)

韩征全程走得悄无声息,像是一道魅影,日军哨兵对于近在咫尺的韩征居然毫无察觉。

目睹着这一切的队员们的心都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他们自忖,绝不敢像教官这样如此艺高人胆大地朝着敌人摸近。

最后五米距离,已经到了韩征可以做到瞬间一击必杀的范围。

这个哨兵是必须干掉的,由这个哨兵警戒的位置就可以看得出,即使是最底层的日军军官,也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

这样一个日军士兵站在这周围比较开阔的边缘警戒,但凡有敌情都难逃他的眼睛,他会第一时间通知自己篝火旁的伙伴,然后迅速做好战斗部署迎接偷袭的敌人。

韩征毫不怀疑,以这日军哨兵时刻四处张望着的警惕。

如果自己不出手率先干掉这哨兵,他的左翼右翼,还有阿译这三组成员,都别想靠近到最佳射击范围之内。

要知道除了眼前这片小开阔地,周围可都是树林带,一旦日军没入树林,借助掩体和手头拥有的猛烈火力发起反击,就算特训队能够打赢这场战斗,也一定会有不小的伤亡,这可不是韩征想看到的。

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心头划过。

韩征躲在树丛后的眸子一动不动的盯着就在几步外的日军哨兵。

慢慢地韩征就发现了规律,这日军哨兵一般会左边警惕一遍,再到右边警惕一遍,最后是身后,所以当他注意到韩征这个方向的时候,中间是有差不多几秒钟的间隔的。

这么短的时间,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要做到在悄无声息之中一击必杀,自然有些困难,但对于韩征来说当然不是什么难事。

短暂的蓄力过后,韩征找准了机会,像是一头从掩体后探出身的猎豹,于无声之中夹杂着迅猛之势,向着那日军士兵袭去。

黑影闪过,利刃寒光四溅,趁着那名日军士兵刚好背对着自己的时候,韩征迅捷地摸到日军士兵的后背,左手突然捂住他口鼻的同时,右手拿着的刺刀直接抹了这日军士兵的脖子。

敌人的孱弱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韩征干掉一名日军士兵发出的动静,甚至还赶不上杀一只鸡来的响烈。

手中挣扎的力道在片刻的极低的呜咽之后便消逝了。

这时已经七点多,森林里的光线越发的昏暗,甚至需要借助一些灯光和焰火才能看清楚周围的情形。

那十几名日军士兵继续围绕着篝火说笑着,完全没有注意到就在他们十几米外的昏暗中,那道他们伙伴的身影背后,早已经被人给操纵了。

韩征将此刀别进后腰,一手扶着已经死亡的日军哨兵的后腰,一手抓着着日军哨兵的头颅,保持他身子继续的站立,然后时不时的左右调整,模仿着他先前警戒的神态。

身后的阿译在惊叹过教官杀鬼子的手段之利索狠辣之后,连忙带领三组成员继续摸近。

很快抵达最佳射击地点。

而在这小片开阔地的左翼和右翼,一组成员和二组成员也已经在李连胜和孟烦了的率领下到了指定的地点,他们也望见了教官干掉那名日军士兵的全过程。

干净利落!

简直是暗杀的经典教学。

这时时机已经成熟,韩征再不耽搁,他一手抓着手中的哨兵尸体的同时,另一只手掏出腰间的配枪,瞄准了篝火旁的日军士兵便直接开火。

砰砰砰——

连续的几声枪响直接撂倒了三个鬼子。

战斗的信号发出了。

一组二组三组所有成员们立马投入战斗,在这已经彻底昏暗下来的傍晚,激烈的枪声骤然爆发。

几十个枪口对准围绕成一圈儿的日军士兵,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像韩征说的那样,胜利来的毫无悬念。

不过短短几十秒的时间,刚刚开启的战斗便直接宣告结束。

久违的提示声同时在韩征的心头响起。

【叮,击杀日军伍长一名,获取20军功,击杀一等兵两名,获取10军功。】

【叮,间接间接击杀日军十名,三分之一转换率,共获取15军功】

【姓名:韩征

拥有军功:45

累积军功:115345

系统军衔:少校

军械武器:无

谋略道具:无

技能加成:无

个人战争属性:刀法精湛53%,格斗无双53.3%,最强狙击47.8%

系统军火库容量2000斤(初始容量):空

系统粮仓容量2000斤(初始容量):空】

军功终于开张了,韩征多了一抹笑容。

队员们从隐蔽的掩体后钻了出来,一个个还觉得是在做梦,这就是把他们打得一路溃败,甚至让中国丢失了大半个版图的小鬼子?就这么三两下子就被杀完了,这也太不禁打了吧?

“教教官,这就赢了?”要麻愕然,“我才刚打死一个鬼子嘞!”

“屁话,就你那个鬼子还是我打死的。”康丫道。

要麻不服气道:“这黑灯瞎火的啥也看不见,凭啥说是你打死的?那明明是我打死的。”

“我打死的!”

“我打死的!”

众人:“……”

韩征骂道:“瞧你们这两个没出息的,好歹也是组长和小组长呢,就为了一个小鬼子在这儿杠上了?少废话,立刻抓紧时间打扫战场。

小鬼子一般最少都是以一个小队的兵力行动的,这支鬼子小分队出现在这里原本就不合理,搞不好周围还有他们的援兵,说不准一会儿就赶过来了。

所有人参与战场的打扫,什么都别落下,五分钟之后立即撤离。”

“是——”

要麻瞪了康丫一眼,康丫也瞪了要麻一眼,两人一起应道。(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