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另外一条路?还共同致富?”
陆正源越发有些不大明白了。看着王辉,等她给自己解释。
“是的,共同致富。”
“你详细说说,你要怎么办?”
陆正源这下子有了兴趣,看着王辉说到。
“老师,这么多年以来,不管是地方还是中央,都在努力的为着农村设计出路,寻找脱贫致富的办法,但是为什么在有些地方成效不是很大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农村人口太多,可供耕种的土地太少,所以,既不能走像外国那样的大规模集成化农业的路子,也不能学习外国,给与农村更多的补贴。那样的话,不管是对于农村来说,还是对于政府来说,都是不能承受的。“
“所以,就有人竭力想要在有限的可耕种土地上面想要想出让他提供更多产出的办法。但不用说,这根本不现实。而原本提倡的什么集约化,大规模,机械化,在我们这里不用说,也不合适,毕竟丘陵地形本就制约了这种路子的发挥。更不用说什么别的什么办法了,先天条件的限制以及人口的增长,就能够抵消一些有限的技术投入所带来的那些收入的增加了。甚至还能造成成本的放大,反而会有着投入越大,成本越高,直到亏本的现象存在。”
“在这种局面的影响下,要想依靠那些外出打工,或者说别的什么办法,那基本上是不大可取的,甚至是,原本一些宣称的能够增加收入的农业联动,也大多并不可行。”
“那你准备怎么做呢?”
听王辉说了这么多,陆正源不由得开口问到。
“我是这样想的,所有这些不利的因素,在王村这里,却是由于这次绿化工程的出现,反倒是有了改变的契机。土梁那里的绿化,几乎相当于吧这一部分土地集中到了一起,形成了规模化的优势,而且还少了土地流转所需要花费的资金压力。而我则把这一部分资金,转化成为养殖场,饲料厂,屠宰场,这些带有工业性质的企业,用来收纳村里的劳力和提供村民用于生活的所需。这样一来,就能把村民以及村里的劳动力从原本的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即便是不依靠原本的土地种植,不需要出远门打工,就在自己的家门口,也能赚取不菲的报酬和工资。“
“那接下来呢?你这不还是让村民打工赚钱,摆脱传统农业的路子么?”
对于王辉的这些举措和设想,陆正源有些明白了,也确实可行,但是,他却又开口问道。
“这确实是和那个思路差不多,但是,关键的在接下来的举措呢。”
“还有举措?你说说看。”
这个时候的陆正源,已经进入到了当初王辉毕业答辩的状态,自然而然的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超然的审视者的位置,在对于王辉的设想和计划,在进行着挑刺以及找出瑕疵。
“既然村民依靠这些厂子的收入已经摆脱了传统农业,那么要是村里出面,收回各家各户承包的土地予以集中耕种,并且依托市场,进行更为有效的选择性种植呢?”
对于老师的审视,王辉接着说出了解决村民生计以后的打算。陆正源听了之后,依旧冷静的说到。
“归根结地那不还是要回归集体的道路?这中间你的依据从哪里来?所得分配怎么做?更何况村民愿意交出自己的承包地么?”
“是集体,但是又和集体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