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沈康的天下为公(1 / 2)

“工人多了,就意味着这个国家会变得很稳定。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人一旦有了盼头,有了希望,就会过的很充实。

说实话,你姐姐提出的这些理论,很强大。

至少她这个年纪,有这个见识,非常强大。”

“岭南府周边十三郡县,都受到了影响,现在也算是老有所依,少有所养。

很多人都能吃的饱饭。

所以普天之下,没人比她更懂百姓的需要。

更知道,如何让百姓吃饱饭。

她总有能无中生有的手段。

能吃饱饭的人多了,按理说,岭南府城的财政状况会吃紧才是。

毕竟一个府,所有的资源就那么一些。

康儿,我考考你,你说这是为什么?”

沈康在听到老师夸自己阿姐的时候,颇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

阿姐才是这个世上最聪明的人。

就算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也多有尸位素餐之人。

跟阿姐相比,那是连提鞋都不配。

被问道这个问题,沈康认真起来。

仔细思索了一番,方才缓缓开口。

“老师,我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创造价值。”

骆宰相闻言,眼睛一亮,赞许的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

“说的不错。具体讲讲。”

沈康不急不缓,分析道:“之前朝中大臣,都认为,一个郡县之地,土地数量是有限的。

一亩上田,一季稻谷,丰收时期,也不过五百来斤。

所以说,这些粮食的产量,相对固定。

那么固定的田地,固定的粮食,能养活的人,理应有个上限才是。

土地,才是制约一个郡县发展的硬性条件。”

跟着沈安安那么久,很多名词,沈康都学的很好,甚至觉得阿姐概括的非常到位。

“但人口又是一地父母官政绩考核的指标,所以朝廷鼓励农耕开荒。

甚至有了开荒出来的土地,归开荒者所有的政策。

但开荒困难,前几年种的东西,甚至都不能饱腹。

要花更多的力气,变相的增加了每个家庭的负担。

所以政策是好政策,但是真正想开荒的人,并没有多少。

人口一旦增加,地方财政便会吃紧,便是这个道理。

收入,远远比支出要少。

时间久了,那这个地方,就会越来越贫困。

而我阿姐,则给出了另一条路。

那就是只要干活的,便有饭吃。

阿姐喜欢用劳动创造价值这句话来鼓励她的员工。

而我阿姐最擅长的,就是用这些人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学生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学问。

老师刚刚说无中生有,这一点学生是很赞同的。

那么这个无中生有的无,是否就代表着我们都没有看到的领域。

商业行为,商人存在,不知道多少年了。

但为什么阿姐却能做到带动很多人吃饱饭。

难道那些大商家,便没这个能力?

归根结底,就只有一个原因。”

沈康顿了顿,看着骆宰相认真说道:“那就是私心!”

一番话可以说是有理有据,骆宰相也是心受震动。

果然,这也是个妖孽啊。

小小年纪,就知道了通过现象去研究本质。

骆宰相看着自己的小徒弟,愈发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