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米的距离,在攀登危险无比的水晶柱的时候,身手矫健无比的古风淳却连摔了三跤,不过在古风淳看来,见到了这想,就算是把腿给摔断了都值啊!
只见那石洞裏面,银色的光芒洒落在大地上,带有一种月光般的柔和,而古风淳那贼溜的眼睛却看到了,九个巨大的黑影出现在他面前,如流光掠影一般,缓缓地在这光芒里移动着,非常梦幻。从那黑影的轮廓上,他心裏就做出了判断,眼前的是什么东西。
什么东西?在阅宝无数的古风淳面前,许多所谓的稀世珍宝都是浮云,能够打动他的东西,当今世上,绝对不会超过十件,而这些东西,大多数都是与W局的那本秘籍里记载的东西,但是那也是古风淳的好奇心在作祟,无法让他如此震撼,以他的眼光,除了神器,恐怕也不会让他如此动容。“他妈的!真的是九州神鼎啊!”古风淳激动得连粗口都说了出来,眼泪又是哗啦哗啦地流个不停。找到了这九州神鼎,他对夏王朝的研究,就可以大大地跨进一步,也就有直接的实物证据,证明这个在历史学家里争论不休的王朝,是真实存在过的了!
九州神鼎,那是传说当中大禹治水成功后,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了天下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再收天下之金,炼铸了九州之鼎,上面铭刻了天下山川、地理人文,象征了神州大地,也象征着大禹对九州的统治权,从大禹建立的夏朝开始,九州鼎就是绝对的神物存在,象征着王权至上。然后数百年后,商汤灭夏,商王朝也继承了夏人对九鼎的崇拜,将九鼎当作统治天下的依据,然后又到了周人兴起,灭商之后,又继承了对九鼎的所有权。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周王室无力应对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渐渐式微,而诸侯国都打起了九州鼎的注意,在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询问过周王室,九鼎的轻重。不过周王室的回答也很是巧妙,说天子统治万民,在德不在鼎。让楚庄王很是吃瘪。而进入了战国时代后,天下共主的周王室更是更趋没落,最终被秦国所吞并。而也从这时候开始,九鼎的消息也在没有出现在任何人的视野里,秦始皇曾经在泗水一带,发动数千人去寻找九州鼎,但是却没有结果。
从此以后,九州神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所以九鼎的去向,已经是一个悬挂在这个民族的历代学者和历史学家们的心头上的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谜团了。无数的学者们穷其一生专研,都好无结果。而这数千年来,关于九鼎的传说也越来越多,最终鱼目混珠,真假难辨起来。关于九鼎下落和去向,更有诸多的学者试图做出自己的解释,但都是空谈,没真凭实据,所以古风淳在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的时候,对这个谜题非常入迷,可以说,他研究夏王朝,很大的精力都投入在了这九鼎的来源和去向上去了。从周人的描述当中,九鼎的重量可是非同小可,从《战国策》里的记载就可以窥视一斑:
东周时期,秦国逼周王室交出九鼎,而周王室的颜率却想出办法,找到了齐国,说愿意将九鼎交给齐国,条件是出兵抵抗秦国。齐国很是爽快地答应了。但是秦国退兵之后,周王室却找了理由推脱,齐国硬是没法子从周地运走九鼎,理由很简单,每个鼎,需要九万人才能拉动运走,九个鼎,就是需要八十一万人马。而天下诸侯都对九鼎垂涎欲滴,周王室的境内却不与齐国接壤,无论从哪里借道,都会是送羊入虎口。于是齐国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周王室不求助周围的国家,而求助齐国,最后无计可施,也只能不了之,继续让九鼎留在了周朝。
若无隐城的那些发现和陈四的一些言论佐证,古风淳根本无法相信,在《战国策》裏面的记载是真实性的。九万人才能拉动运走的大鼎,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隐城里那些精美的青铜器,冶鍊技术之高超,无与伦比;已经让古风淳对古人掌握的科技刮目相看,而从陈四对往事的叙述当中,古风淳选择了相信,在现有的文明之上,还存在过一个文明,而夏王朝,恰好就是处于上个文明的湮灭后的一个全新的起点,它的神秘性和重要性,将是揭示上一个文明的重要线索。所以,古风淳把这九州鼎的定格的地位,看得何等重要了。有了九鼎事物,不但可以证实一个夏王朝的真实存在过,而还可以继续往上推演,足可以把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继续上推到一个新的时代之上,而在这个时代之上,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存在着!
站在洞口的古风淳,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深深地呼了几口气之后,他喃喃说道:“神州之鼎啊!我来了……”一抹脸上的汗水眼泪,古风淳就大步踏前,走了进去。
进了山洞之后,他的视力顿时就变得更加明亮了起来。不错,那九个一列排开的巨大三足黑影,高度均匀,大小一致,约莫有四米多高,周圆三米左右。鼎身上铭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案,只是距离甚远,看上去很是模糊,根本就看不清楚是什么。不过古风淳却看清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那就是,那九个神鼎,正在慢慢地像锺錶里的指针一样,慢慢转动着。而古风淳一进来之后,银色的光芒大放异彩,古风淳不得不闭上了眼睛,好一会才慢慢睁了开来。
“你真的来了……”这声音幽幽一叹,让古风淳在不设防的情况下,吓了一跳。他很清楚,这神秘的女声又出现了。只不过,他却没有感觉到身体冰凉或者僵硬的迹象出现。这还是他进入大禁地来,第一次有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