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交互式的军事技术合作从三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两国之间都是获得了所需要的好处,德国那边自然不用说,和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让德国的扩军进行的极为顺利,尤其是坦克上,他们的坦克技术水平在1936年的时候也不过是一战末期水平,但是在短短的两年内就研发出来了新一代坦克,也就是四号坦克这种坦克极大的借鉴了中国T9坦克的设计,性能上比历史上的四号坦克要强得多。
因为中国的出现,实际上这个时空里各国的空军和陆军的各种装备发展水平都是比原时空的要高一些,就连日本人也是搞出来了性能不俗的中型坦克。
而中国也是从德国手里拿到了不少好东西,除了各种基础行业比如材料和精密加工这些外,最重要的应当属于液冷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了,滁州飞机公司下属的发动机部门和德国那边进行合作,并在1937年研发出来了大功率的液冷航空发动机,而这款被称之为CS1100型的液冷航空发动机是根据德国DB601发动机仿制而来的,性能上比上海动力公司航空部所研发出来的液冷发动机性能上要提高很多,功率上提高了足足两百匹马力,更重要的是可靠性提高众多,之前上海动力公司航空部所研发的液冷发动机虽然动力也算不错,但是可靠性较差,使得中国空军一直都没敢装备。
而这款CS1100发动机一被研发出来后,立马就是被作为了新一代空军军用飞机的标准动力,并根据这款发动机研发新一代战斗机以及轰炸机,这对于中国空军的新一代飞机的性能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而CS1100发动机的出现也是第一次让中国空军和海军的飞机型号出现了区别,由于空军预定的下一代飞机都是预备用液冷航空发动机作为动力,但是海军那边由于维护保养以及抗损方面的需求,另外空军战斗机的战斗高度一般比较高,而海军飞机的战斗空域一般都比较低,由于液冷发动机在高空领域具备优势,但是风冷发动机在低空领域具备优势,所以海军对于装备液冷发动机却是持反对意见的,而是希望继续装备风冷发动机,而事实上这年代各国海军中装备的舰载飞机基本都是风冷式,中国海军也是无法免俗。
除了技术上的限制外,还有生产能力上的限制。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研发设计厂家实际上只有两家,一家是滁州飞机公司下属的航空发动机部门,而另外一家则是上海动力公司的航空部。滁州飞机公司起步较晚,在风冷发动机上技术一般,但是因为和德国那边进行了技术合作,所以在液冷发动机上领先于上海动力公司,而上海动力公司作为中国老牌的航空发动机厂商,其生产的各型风冷发动机一直都是中国各种飞机的标准发动机,但是其自己研发的液冷发动机水平一般。
如此情况下,为了保证最大的产能,让滁州飞机公司生产液冷发动机的同时,也得让上海动力公司继续生产风冷发动机,这样才能够形成最大的产能,不然的话单靠滁州飞机公司一家生产的液冷发动机,是无法满足海空军那庞大的需求的。
德国见和中国无法达成军事同盟,很快就是把目标转道了日本身上,不过这个时空里的日本比原本时空里的日本顾忌多很多,和德国合作的话由于中间隔了一个中国,可没办法和历史上一样和德国夹击苏俄。也就只能在德国在欧洲和英法开战的时候,日本也就只能向英法荷的东南亚殖民地进攻。
不过背后还有一个中国以及美国在啊,所以日本也是不敢轻举妄动,并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和德国签订盟约。
不过随着欧洲那边局势开始紧张,说日本人不心动也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它因为新几内亚的问题和英国出现了多次的冲突,日本人是希望把整个新几内亚岛都夺取的。
当欧洲爆发大战的时候,谁也不能保证日本会不会趁着这个机会扩大东南亚地区的利益。
中日两国都是很理性的拒绝了德国的联盟,不过却是没有打消德国继续扩张的想法。
1939年的6月份,德国和苏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紧接着就是秘密签订了瓜分波兰的密约,于是乎在1939年的七月份,德国海陆空三军经过了数个月的秘密准备后,终于是在1939年的七月二十五号凌晨向波兰发动了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多年的酝酿后正式拉开了盛大的序幕,作为世界大战序幕式的主办国,德国人无数炮弹为这场序幕式献上了本世纪最盛大的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