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秦军战阵(2 / 2)

数只黑褐色的大雕,盘旋在空中,发出刺耳的啾叫。罡风过处,长坡上呜呜之声,绕耳不绝。

“咚!咚!咚!”

缓慢而有力的战鼓,有节奏地一声声敲响。一队队身着玄色甲胃的秦军,从前后中翼各营中走出,迈着整齐的步伐,如一条条长蛇,注入决战之地——龙武坡。

大纛开道,战车驱驰。轻兵重甲,科头奋击,各分其类,丝毫不乱。

杀气腾腾的秦军,此时动用了七千余人,声势浩大,军容鼎盛,到了龙武坡,布下一阵。

蒙毅带兵多年,对于战阵的运用很有心得。他布下的战阵,将秦弩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莫不畏惧秦弩长弩。这秦弩不是用手拉开的,而是采用足蹬,必须借助全身的力气才能上满弦,其射程可长达三百米。

三百米是其它国家军队射程的两倍,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他国的部队,还不到近身,就会大批大批地被射杀。战未开始打,便会损员严重。

也不知是谁为秦军设计了三棱型箭头。射中目标后,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一道切割力,箭头足能穿透敌帅的铠甲!长平之战,赵军的统帅年轻的赵括,便丧命在这利箭之下。

秦阵前后两翼均布有弩兵,面朝外,足以抵御任何来犯的袭击。依靠这种战阵,蒙毅作战多年,无一败绩,遂有战无不胜之称。

弩军在前,均身着轻装,囊中负满了箭,排成横队。随后便是五十辆驷马战车,与手执戈、矛、戟、锬等长兵器的步兵混编成四个纵队。长刃军士用来保护战车不被敌军轻锐袭毁,簇拥在各个战车的周围。每辆战车上,乘有三员,一人用来驱弛,二人用来厮杀,均是骁勇善战之人。

这便是《孙子兵法》中说的“不中不盖,架四马,乘三人,最宜驰聚攻击”的轻车!

战车之后,便是主力步兵。前后步兵,排成几波厚实的横队,手持盾牌,短刃,形成一个防御阵。这几波横队中,每波均有间距。纵一波被冲垮,也不致拖累到全军。后方步军,排成数行纵队。这是突击的阵势,带队之人均是伍佰主以上的剽悍强横之辈。

步兵之后,便是数队骑兵。这些秦军军中的骄子,早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只要上将军蒙毅一声令下,他们便会如猛虎出谷,给敌手以致命的摧毁。

因在山林作战,骑兵施展不开,蒙毅此次会战,并未带出多少骑兵,大部分骑兵留在大营留守。

秦军阵式两翼,扇形布防了一排盾手,以防敌手从这一面发起冲击。

而在骑兵之后,便是数纵步兵。既可在骑兵冲击之后,给敌手以再一次的打击,又可防敌手从背面偷袭。

虽然面对的是处于山坡高处的敌人,蒙毅仍在阵尾布下一层防守,用兵不可谓不谨慎。

※※※

而战场的另一边,由墨家弟子为主力,集合天下英雄的反秦义军,正从羊肠一线的山径下鱼贯而下,蜿蜒如同一条长蛇。

这批人的着装,和旗帜鲜亮,战服清一色作玄色的秦军比起来,便判若云泥。除了墨家弟子穿褐衣外,其余各门各派,五花八门穿什么的都有。

秦军战服上的统一,能在战场上起到威慑之效。乌压压一片,往往敌军未战而先怯。

义军虽着装各异,但这批人的战斗力却不容小视。江湖中各路英雄好汉威集于此,这些人武功高强,单兵作战的能力是秦军无法望其项背的。

但这场决战,不是比拼武功,而是千军万马的厮杀,是阵式与战术的较量。

※※※

蒙毅策马立于阵前,全身披挂,腰插鱼肠断魂剑,手提天龙破城戟,漆黑的长发随风飘扬,身形伟岸如山,看去好似魔君莅临。

他的身旁,簇拥着一群悍将,形貌各异,均重盔重甲,杀气腾腾。只欲冲上阵去,将反贼碾个粉碎!

令人惊异的是,蒙毅的身旁,还立有一个女流,脸罩薄纱,身披轻丝,一身胴体显山露水,那样子仿佛不是来战场厮杀,倒像是来温泉沐浴的。

此人便是蛇母妖姬,秦营中唯一能出入自如的妇人。

交战之前,蒙毅正在习惯性地观察着对手的阵势。此刻从对方布下的阵势中,他却看不到一点可称道之处。那反秦的义军,只按门派分列,执了几杆各门派的大旗,排成几个方阵,拥在一起,没有纵深,也没有翼护。在蒙毅这种大行家眼里,不值一哂。

那蒙毅身旁章邯不屑道:“钜子老儿,到底不通兵事。这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上将军,你是不是太高看了敌手?”

矮小的董翳“嘿嘿”笑道:“上将军只要给末将一队弩手,一队轻骑,我就可将贼军阵势冲得稀烂。”

蒙毅深以为然,微微颔首。

章邯忽一指山径上鱼贯而下的义军,“咦”了一声,说道:“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