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千古一帝(2 / 2)

于是项布就去看英奴娇留下的秘笈。他按照秘笈所载心法,凝聚真炁在体内运转,果然是精气充沛,妙味无穷。

英奴娇已替他打通任督二脉,相当于他不费任何工夫,就有别人苦练十余年的功力。只是不会使用这功力,将之转化为真炁而矣。再按秘笈所载修炼,直如一日千里。修炼半日,已大有进境。

他便欲离开这空荡荡的妙虚宫。临行前少不得要搜刮一番,看看他义母为自己留下了什么金银财宝。结果大失所望,那妙虚宫除了建得巍峨有气势,宫内却无甚贵重之物。想是英奴娇师从道门,对钱财之欲看得淡泊,只够用就行。因而宫中也无什么值钱之物。

项布将那宫中仅有的器物卷了个包裹,离开妙虚宫,出了那片树林,却见自己的马不见了,想是被管中邪放跑了。于是到了雁门关内,将器物换了一点盘缠,买了一匹马,沿着驰道秦直道,向秦都咸阳行去。

到了咸阳,只见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车水马龙,商旅云集,朱门高墙,笙歌不断,宫室林立,极尽奢华。

项布在城中,便为那咸阳城的富庶感到震惊。心想,“老爹怎没有呆在这好地方,却远遁大漠,连累俺也享受不了这裏的花花世界。”

他略加打听,得知秦始皇羸政已与护驾大军文武重臣,出了咸阳,正在东巡的路上。

※※※

函谷关,顾名思义,藏于山谷,以险恶如函而得名。其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自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便在此设关,战国时,山东六国联军以百万之众叩关攻秦,而秦国开关延敌,让六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

道教祖师便曾在函谷关中,传下《道德经》一书,此关故又称道家之源。至今留有太初宫,望气台等道家遗迹。

这一夜,函谷关内,一座巍峨的宫殿外,站满了守衞的兵将。持戈待旦,谨慎而肃穆。

这是始皇羸政的行宫。为了这次东巡,函谷关守将李晔早就在函谷关内大兴土木,建了这座行宫,以供始皇临时驻跸歇息。

寝宫之中,烛台高悬,照得满屋一片透亮。几个黄门内侍,恭立于一隅,大气也不敢出一声。两名千娇百媚的宫女,半跪于地,正用纤手锤打一人的大腿。

一位高大雄伟的王者,正伏案而坐,此人鼻梁高耸,双目细长,身形如鹰,神态威猛。正手持一杆狼毫,用朱笔在竹简上点点划划。

桌上的案牍,已堆了四尺来高,如同一座小山。那王者仍孜孜不倦,俯身将一卷卷书简亲自批阅。烛影摇曳,传来此人阵阵咳喘之声。

这人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羸政。

自统一天下后,始皇羸政便将天下之事揽于一身,事无巨细均要自决而不假于他人之手。每日御览秦章,多时达一人之高,不批示完毕绝不休息。

如此一来,不免忧劳成疾,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他情知再这般下去,便没几年好活。那锦绣的江山,手中的权力,便会舍自己而去。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仙道,希望那些方士能给自己炼出或求来长生不老的仙药。于是韩锺、侯公、石生、卢生、徐福之流,均成了他的座下宠臣。可惜这帮人徒然花费了他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物力,却不能带给他一颗能长生不老的仙药。炼出的丹药,至多不过是能强身健体而矣。

想到仙道并不是那么能轻易求得的,始皇还能容忍这些,只希冀有一天真能得到一颗仙丹,自己吃了下去,便可把这万世基业坐穿,千秋万载地统治他一手缔造的大秦帝国。

他存了这份心思,心想后宫嫔妃必有生老病死,无人能与自己携手共享这份富贵。于是皇后之位空置,咸阳秦宫中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主人。那些赵女齐娃,各国搜罗来的佳丽,遂只成为他泄欲的工具,并无一人宠爱珍惜。

但太子之位终要有人。他便立长子扶苏为太子。至于扶苏继承自己的江山社稷之事,他也不刻意培养锻炼。

太子扶苏性格刚毅,对始皇的苛政大为不满,常拂始皇之意,屡出直谏。始皇怕听他唠叨,便将扶苏打发去了长城蒙恬军团,做了监军。

近前出了一事,让始皇大为窝火。倍受自己宠幸的方士,阴阳五行门的徐福与卢生,一个诈言去蓬莱求仙,带了三千童男童女、大量财赀,泛舟东渡不知去向。而他的师弟卢生,也私下逃亡,临走时还大发厥词,数落了自己一番。始皇闻讯大为震怒,遂用雷霆手段,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法家。

这些举动,虽然能泄一时之忿,但始皇的心中,却倍受打击。那仙道看来已和自己无缘,这大秦的江山社稷终终将舍自己而去。始皇一想到此,心中便感到深深的失望。

于是始皇又将目光,投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太子扶苏身上。自己这江山,终要有个传人。始皇临老之前,越来越怀念那性格秉直不象自己的长子。

只待这次东巡到齐地封禅刻石之后,始皇便要将太子扶苏召回,好好培养一下自己这个接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