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李老师的表演指导(1 / 2)

第329章 李老师的表演指导

“好,非常好!”

楼烨手捏着对讲机,坐在小黑屋里盯着监视器的画面,又重新看了一遍回放,不免有些挠头。那个临时找来的当地话剧团的演员明显表演经验不足,显得很紧张,拍了七八条始终没有缓解的迹象。

他不是一个擅长给演员说戏的导演,所以他尽量用成熟的演员。只是这个角色戏份很少,出场没几句台词就被咔嚓了,所以就在当地话剧团找了一个年轻演员。之前试戏的时候看上去挺不错的,但是当面对镜头,尤其是跟张子怡对戏就不行了。

“呃……请李唐帮忙指导一下。”

现场的执行导演虽说也能给演员说戏,但更多是分析人物,让演员去感受然后演绎出来。李唐就不同了,他的方式很粗暴,就是自己演一遍,照着来就行。这种方法已经在仲村亨身上充分实践过了,证明是简单有效的。

执行导演巴不得导演发话呢,他在现场指挥,碰到演员不开窍也很无奈,早就想请李唐帮忙,但是呢他一个执行导演根本没有资格去指挥李唐做事,也不敢开口。

听到导演终于发话了,连忙一溜烟跑到休息区域,看到李唐和刚刚下戏的张子怡正在说话,不敢贸然打扰,直至李唐注意到他的存在,回头问了一句:“王导,有事?”

执行导演姓王,是北电导演系94级毕业的,比程尔高一届,算是楼烨的小师弟。其实北电导演系并不是每年都招生的,比如恢复高考后招了一届本科生,陈大导、田庄庄、李少虹,彭晓莲等都是那一届毕业的。然后一直到85年才招第二届本科班,象楼烨、王晓帅、陆学长、王锐等是那一届的学生。再后面是87级,91级,直到王导他们这一届开始才每年招收本科班的考生。

主要是导演这个专业要求高,师资力量不够,而后不少导演系毕业的充实到师资队伍当中,比如此时正在跟张大胡子打官司的王锐就是留校当了老师。

另外在经历了特殊年代后,导演这个专业断层很厉害。中间还穿插着很多类似干部进修班。有的是确实为了充电,而有个只是混章文凭而已。

然后为了创收又办了所谓的导演专业的夜大学大专班。《李卫当官》里演知府的那个白胖子余谦就是从这种大专班毕业的。

但真正有实力的还是正儿八经从全日制本科班毕业出来的那帮人。只是90年代以后,一方面是78级的那帮子老帮菜依旧如日中天,而以85级为代表的所谓第六代导演正在崛起,再加上国内电影票房市场式微,整个90年代到现在除了少数如程尔、陆串、伍市贤区区几位在导演届崭露头角之外,其他的好象都没啥机会,只能去拍拍广告、MV,或者做做副导演啥的。

王导就是属于这一种,不过他还算幸运的,作为有编制的上影厂导演能够有机会成为楼烨的执行导演。

而且同为上影厂的导演他太知道程尔是如何出头的,还不是因为李唐看上了他的剧本,出钱出力,才使得程尔一举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王导非常羡慕,毕竟电影是奢华的艺术,除了自身的才华,还需要有贵人相助或者强大的背景。比如陆串,还不是因为有个好爹,不但帮他搞定了剧本,从华艺兄弟找来投资,还请了姜闻、宁婧等一众大咖加盟,一举奠定了其在国内新晋知名导演的身份。

至于伍市贤,人家是美国人,是留学生。对待外宾一贯的友好,自然顺风顺水。

所以说程尔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唐这个贵人。而且他还听说张一百进军电影领域,同样获得了李唐的帮助。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他对李唐尤其的尊重,他或许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李唐的帮助。虽然看似目标还很遥远,但有机会结个善缘还是好的。

此时面对李唐的发问,王导连忙露出八颗牙的笑容,同时用谦卑的语气道:“李老师,如果您方便的话,导演请您帮忙指导一下演员。”

听到这句话,李唐不由跟张子怡对视了一眼。没错,张子怡刚刚就是在跟他吐槽对手戏的演员不靠谱。

未能李唐开口,张子怡先站起来了,笑眯眯道:“李老师,那咱们先搭搭手呗!”

“行!”

李唐也只好站起来,两人不是第一次搭手了,之前几场她和仲村亨的对手戏出了状况,也是李唐负责演示指导。用张子怡的话来说,和他搭戏特别有感觉。

李唐也算看出来了,小张同学那是妥妥的体验派,慢热但爆发力极强。说实话,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够接得住她的戏。

现场是城区的一条老街,两边的建筑都是伪满洲国时期的,充满了日式风格。因为陈旧,又无力拆迁改造,日渐荒芜。剧组的到来使得这里又重新热闹起来,那些穿着各式民国服饰和日式浪人服饰的群演们蹲在街边休息唠嗑,剧组的工作人员正在不停地忙碌。

牵一发动全身,这个词来形容剧组现场的拍摄再准确不过。导演临时一个新的创意,往往整个剧组都要动起来,机位、灯光、道具、化妆、服装,包括演员的表演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几百号人忙碌起来。

临街一栋小平房就是张子怡饰演的丁慧的家,里外两间,中间有一道日式的移门。她有个哥哥,高高的个子,戴着副眼镜,看起来很斯文。

此时他正在拍摄现场的房间里嘴里念念有词着打转,旁边还有三个同龄人,高矮胖瘦不一,他们在戏里都是哥哥的同学,从事地下抗日救亡运动。

他们都是当地话剧团的年轻演员。其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各地的话剧团逐渐走向没落。原因多种多样,电视机的普及是一方面,毕竟大家更爱看免费的电视剧,而不是花钱去剧院看戏。

缺乏原创,推陈出新不够是另一方面。就比如李唐所在的上海话剧中心,当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是靠《商鞅》、《正红旗下》、《乌鸦与麻雀》、《 Yi市长》等经典话剧包打天下,经久不衰。

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明显感觉到跟不上趟了,于是根据当下的现实题材又创作了反应出国潮的《留守女士》、根据着名作家林为民的同学黄安仪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长恨歌》,包括徐光头自导自演的那部很适应潮流的《股票的颜色》都获得极大的好评,同时也为话剧中心创造了不少经济价值。

其实话剧说到底还是小众艺术,是一种都市文化,不是大众消费品。上海和京城因为都市人口的基数大,小资和文化人比例比较高,才使得话剧中心和京城人艺能够长久不衰。

但相比地方上,以往每个省、每个市,甚至到每个县都有话剧团,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团正在逐渐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