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徐光头的小九九
所谓电视电影就是投资小,制作周期短,适合观众在电视上观看的电影。
电视电影最早起源于五十年代的美国,五十年代因为派拉蒙案和美国电视机的普及,使得电影进入衰退时期,电影公司为了生存于是就诞生了低成本的电视电影。
其实这种情况跟中国很象,当年《少林寺》为什么能够创作票房神话,什么一毛钱一张的电影票,票房创造一个亿啥的。说白了八十年代初期电视机还未普及,老百姓想看只能上电影院。
后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尤其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录像机、影碟机,以及各种盗版的累加因素,使得电影市场一片萧条。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电影频道在99年春节播出了第一部电视电影,也拉开了电视电影在中国发展的序幕。
电影频道是有跟脚的,别看挂了个cctv6的标志,但人家那可是直属真理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跟央视平起平坐。
也正是因为如此,短短两三年的工夫,电视电影在国内发展很快,不但独立成立了一个电视电影“百合奖”,另外在华表奖和金鸡奖等重要奖项中都专门设置了电视电影奖。
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不需要再用胶片了,如今的电视电影成本更低,门槛也更低,不过也确实养活了一大批的电影人。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派拉蒙案,在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黄金时期,派拉蒙公司绝对是庞然大物,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院线,自己雇佣编剧、导演、演员拍摄电影,然后自己发行,在自己的电影院放映,通过人为的制造供不应求的市场情况来谋利。
简单的来说就是电影公司除了制作电影,还有自己的院线,通过成立经纪部门来掌控编剧、导演、演员等电影从业人员,对电影从制作、发行、上映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垂直垄断。
于是在1948年美国政府起诉派拉蒙,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判定其垂直垄断非法,要求电影制片公司放弃电影发行和放映业务。
这个判决的直接影响就是越来越多的独立制片人和片厂不再受大公司的影响,自由制作自己的电影,同时也宣布了旧好莱坞的大片厂制度和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终结。
当然这个从表面上来老美这是打破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就是钱不能让你一家全挣了,要惠及更多的人。但究其本质还是为了壮大资产阶级这个整体,以便继续压榨底层人民。
后来我们国家成立后建立的那套电影制度,其实也是学人家老美。比如制片厂可以有演员剧团,但是拍出来的电影跟你就没关系了,交给国家统购统销,有专门的发行部门进行发行,最后到城市的电影院和农村的田间地头进行放映。
当然我们国家当时的制片厂、发行公司,包括电影院都是公家的,这点跟老美有本质的区别。
“迭个剧本蛮好啊,题材老新颖咯,不拍成电影可惜了。”
李唐粗略翻了翻剧本,讲的是一个叫三多的社会闲散青年在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之后,发现在孩子身上有利可图,于是立志投身幼教事业。
碰巧他所在的地方正缺少一个幼儿园,在居委会吴大妈的帮助下,三多办幼儿园的事很快有了眉目。
这时三多才发现找不到老师成了他的大问题。通过连蒙带骗他终于说动了失意的IT人士易阳和下岗干部牛志坚这两个大男人和他共同创业。
经过一番连滚带爬的筹备,幼儿园终于开张了。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来他们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其他幼儿园不愿意收的问题儿童,于是三个大男人与这些孩子的斗法开始了……
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好莱坞那种典型的Happy Ending,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三个大男人终于学会了如何与孩子相处,并从孩子身上找到了城市人久以失去的牵挂。
幼儿园的题材很新颖,关键还不是一味的说教。一个街溜子、一个代表现代的IT青年,还有一个代表过去的下岗干部,三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聚集在一起,因此爆发出各种戏剧冲突,充满了一种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冯晓刚和汪朔喜剧的黑色幽默,如果不是线性叙事的话,倒是和昆汀电影的气质蛮吻合的。
“我就是冲着这个本子不错才接的。”徐光头敲着二郎腿道。
要不然这一部只有上下两集的电视剧或者说是电视电影,完了片酬只有区区几万块,以他目前的咖位肯定是不愿意接的,不上档次,容易掉咖。
不过徐光头多鸡贼啊,俗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他看到李唐脸上露出的惋惜之色,心里顿时一动,马上放下二郎腿,坐直身体,悠悠一叹道:“咯个还不是唔没钞票咯!”
他听说这部戏的预算一共就二十万,编剧导演是同一个人,为了节省成本,还把老娘和女朋友都拉了出来。
李唐看了看封面和封底,都没见着署名,不由道:“编剧和导演是啥人呀?”
徐光头连忙道:“导演、编剧全是一个人,叫吴斌,是北电的一个副教授。”
说着,他又看了一眼坐在身边的小桃红道:“喏,开始就是伊帮介绍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