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群议(1 / 1)

丞相府大堂之上,六部尚书及其麾下属官,外带贾诩这个御史大夫齐聚一堂,除了难得一见的上朝之外,人基本没凑得这么齐过。礼部侍郎,王家家主王俭有些不明所以,悄悄靠近自己身旁的沈万三,问道:“尚书,可知主公召集我等,所为何事?”沈万三摇了摇头,道:“王公,主公的心思可是富能揣摩的?不过想来和那事有点关联,我礼部今次可要谨慎一些,莫要出了乱子,否则的话,礼部便成了六部中的笑话。”王俭心中有了计较,点点头道:“尚书放心,老夫省得。”如同这般交头接耳的声音不断在大堂之上回荡,除了田丰、刘伯温等寥寥数人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之外,其他人都有些懵。最近忙得焦头烂额,可封赏的事还没敲定,这突然把大家召集起来,难不成张扬又准备出什么幺蛾子?问起田丰等人,他们又是摇头不语,基本没人会在此时开口,否则时候若是被张扬知道...一个揣测上意的罪名冤枉吗?一点都不冤枉,聪明人就是得会装傻,哪怕你知道的清清楚楚,你也得说不知道,否则君主的心思你都能猜到,你那么牛叉,可能就真离上天不远了。在无声的等待之中,张大将军姗姗来迟,不过他却没有一点惭愧的意思都没有,大人物总是最后出场嘛。“劳各位久候,本将之过也。”张扬团团一抱拳,缓缓开口,虽然没有愧疚之情,但表面上的功夫却不能落下。“不敢。”众人齐齐起身,异口同声,听起来气魄十足。张扬在主位上坐定,略微一挥手,待众人全部重新坐定之后,这才开口道:“这次召集诸位前来,乃是有一件无比重要的大事要宣布。”无比重要的大事?一听这话,众人都是坐直身躯,竖起耳朵,他们这位主公可从来不会小题大作,也不会口出大言,既然他说重要,那想来绝对不是什么小事。“之前有人劝本将称王,本将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话刚说了一半,大堂内顿时齐齐响起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这事确实很大,不少人也的确是第一次听到,难免有些惊讶。毕竟不是所有人的消息都那么灵通,田丰和刘伯温等人也不是什么喜欢嚼舌根的家伙,所以此刻不少人根本没有丝毫准备。张扬却没有管众人的反应,继续开口道:“本将身为汉臣,自当不能有非分之想。”听到这,田丰有些急了,前几天不是说得好好的,就差一个王号便能决定,怎得张扬这是又反悔了?老头没有任何犹豫,立刻起身道:“主公扶汉室于将倾,功高盖世,有功不赏怎么可行,老朽当立刻进宫面圣。”说完,老头便真想起身离去,看来是准备先搞定皇帝,那边王位封下来,你张扬还能推辞不受不成?“元皓稍安勿躁,且等本将把话说完。”“诺。”田丰应诺一声,重新坐下,看起来仍旧有些愤愤不平的样子。“然昨日本将进宫面圣,与陛下、太后相谈,陛下以为本将略有微功,本将若是再坚决不受,则有违臣子之道。”我的主公,咱说话能不能不大喘气,你看我这年纪也不小了,经不起这么折腾。心里默念一句,田丰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随即一颗心便又吊了起来,这王号...自己这位主公不会该已经做了决定吧?“不知陛下属意何王号?”说是陛下,但谁都知道,这事刘辩做不了主,真正能做主的,还是张扬。“晋王。”张扬微微点头道:“其他王号皆有不妥之处,唯晋王尚有可取之处。”田丰、刘伯温、寇准等人齐齐松了一口气,秦王乃是前朝之号,虽然尊贵,却不大妥当,晋王好啊。其实只要张扬不整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出来,他们就能接受。见众人没有反对,张扬心中满意不少,继续道:“如今没两天便是年关,春耕时节眨眼便到,时间有些紧迫,本将的意思是,这称王之礼,不妨简单一些。”“仲荣。”沈万三立刻抱拳道:“此事乃是礼部范畴,你等稍用些心,但不可铺张浪费。”“臣领命!”张扬点点头道:“没有其他事便散了吧,封赏之事抓紧一些,务必在年关之前定出来,让众官员和将士都能过一个好年。”“臣等谨遵大王之命。”虽然王位还没有封下来,但众人却自觉地改变了称呼,这个时候若是还傻乎乎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只怕以后在官场这条路上也走不远。众人齐齐散去,唯有田丰、寇准、刘伯温等寥寥数人还端坐在原地不曾挪窝,大家都是聪明人,场面上的话说完了,自然还有一些私密话要说,看着剩下的人一笑,张扬恶作剧一般开口道:“诸位,这个王号可还满意?”得,这主公的心眼着实不大。刘伯温率先开口道:“王号以秦晋为尊,秦不合适,自然以晋王最佳,主公英明,只是这官署,主公准备在称王之后慢慢准备?”按道理来说,张扬如果称王,就可以着手建立一套自己的班子,这些官员就是他晋王的所属,和朝廷无关,不过刘伯温敏锐地发现,张扬明显是准备将此事退后,就如同他那个丞相府官署一般。张扬点点头道:“我治下人才还是匮乏了一些,朝廷官员尚且不能补足,各部侍郎空缺严重,若是再行抽调,成何体统?”“这里也没有外人,本将不妨与诸位明言,王位终究只是一个过渡,为着日后那个位置做准备,只是如今的朝廷与本将的官署又有何区别,那么麻烦作甚?”这是张扬的心里话,他确实觉得把麾下的文武挪来挪去着实有些麻烦,他麾下又不是如曹操一样,有着一般汉室老臣的存在。如果人才富裕,那无非就是多封一些官罢了,可如今人才明显不够还要这么搞,那不是自找麻烦?所以,按照他的想法,这种事不妨缓一缓,把底子弄得厚实一些,然后不管是设立晋王官署,还是就势称帝都会顺理成章。贾诩摇了摇头,难得的主动开口道:“主公之言本来不差,但可曾想过,这许多人盼着主公称王是为了什么?军中将士自然可以靠军功升官受赏,其他人兢兢业业却该以何晋身?出谋划策还是治理地方?只是这些又该如何与军功相比?”一连串的问题,听的张扬有些懵,略微思考一番,张扬算是明白了贾诩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张扬将文武分开最大的一个弊端,升官上的不平衡。本来这个时代文武分界并不是那么清楚,出将入相都是平常,就比如乔玄老头,正儿八经的一个文人,但就是当过太尉这等武官。但自张扬占据并州以来,隐隐约约在文武之间划了一条线,虽然还是有刘伯温以军师的身份统率大军,但不过是权宜之计。可这是因为刘伯温、田丰、贾诩等人不会领兵作战吗?那是扯淡,别看刘伯温那战有所失利,但那要看对手是谁,曹操、郭嘉这等组合,张扬都不敢说必胜,刘伯温吃个小亏一点都不奇怪。相反,和一般将领相比,刘伯温、贾诩领军绝对要比大部分的人来的强。可张扬并没有让田丰等人领兵,甚至没有随军征战,好处显而易见,他们能够专心于内政,不然的话,并州也没有今日这般兴兴向荣的状态。但坏处同样很突出,功劳却不是那么的明显,乱世之中,一定是将军们的天下,荀彧、田丰等人一定比不上吕布、赵云这等名将容易被人记住。问题也随之而来,升官要的是功劳,将军们简单,斩首几级,斩将几员,获得了哪场大胜清清楚楚,但是文官们却没那么容易。算什么呢,安置多少流民,产出多少粮草?太空泛了些,受到影响的因素也太多,粮草出产多少不光事在人为,老天的脸色同样重要无比,老天不赏脸的话,你就算再努力,同样也得歉收不是。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影响文官升职的因素太多,也没武将那么明显,很难做到一个平衡,而在官场上做不到平衡,那就意味着会有很多的人不满。当然,和大部分事情一样,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你连大致上的平衡都做不到的话,那带来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最重要的是,文武之间的平衡一旦打破,那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