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遍地王爵(1 / 1)

大乔怀孕了,加上张扬称王,完全可以称得上双喜临门,只是并州官员们的反应却算不上热烈。说来也奇怪,当初他们急吼吼地逼着张扬娶亲,又急着让张扬多生几个孩子出来,等真到了这一天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却很平淡,和当初蔡琰怀孕的时候一样,遇到了便恭喜两句,做个样子,遇不到就装作根本不知道这回事。原因其实也简单,张扬只有一个儿子的时候他们觉得不保险,所以急着让他娶亲、生子,等到这件事成为现实,那说明不管是张扬,还是大乔,身体上没什么问题,这一胎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之后还能继续生,那还有什么可着急的。再者说,大乔怀孕你要是急吼吼的上门去恭喜,很容易给旁人一种谄媚的感觉,或者说,你是不是准备支持大乔肚子里这个?张征的储位如今看起来稳固的很,大乔肚子里那个是男是女还不清楚,现在押宝,太急切了。况且张扬才不过三十岁,按照这个年头人们的寿命,最少还有三四十年可活,你这么急不可耐,让他怎么想?所以说,大乔怀孕这件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倒是乔老头直接住进了晋王府中,不过没什么人会去说他的闲话,自家女儿有了身孕,当爹的过来照顾一下,有什么问题?张扬这的耳根子很清净,不过他却不打算打消前往凉州的念头。按孙思邈的诊断来看,大乔怀孕不过刚刚一两个月,离生产还有好一段时间。张扬只是准备去凉州看看春耕,并不打算一直呆在凉州,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很充足,等他赶回来,估计还得再等等才能看到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再者说,因为一个孩子而置天下大事于不顾,那是昏君所为,张扬以后是不是昏君还不好说,不过照目前来看,他虽然远远比不上原本历史中的朱元璋勤勉,但任何的公务也都没落下,这个昏君的帽子暂时还带不到他的头上。孙思邈又住进了晋阳府,这位如今是并州第一名医,除了教授学生之外,医护营不在战时便归他统属。也就是说,你的大军之中,配备多少的医护兵,携带多少药草,都得他说了算。所以在整个并州,将军们可能会去找寇准瞪着眼睛讨要粮草、兵甲,可能回去找刘伯温询问策略,但绝对没一个敢于得罪孙思邈。否则带到大军中的医护兵人数少了,那可是要被全军将士念叨的。大乔交给孙思邈照看,张扬很放心,药王毕竟是药王,在华佗和张仲景不见人影的现在,孙思邈便是称上一句天下第一名医也不为过,照看个孕妇不过是小意思罢了。这也就是张扬,看在他大力推广医学的份上孙思邈才答应下来,若是换个人,哪怕是皇后怀孕,孙思邈都不一定搭理。田丰不出意料的找上了门来,不过不知是不是因为张扬刚刚称王的缘故,这位难得的没有开喷,不过还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并不赞同张扬前往凉州。理由也很充分,除了秦始皇之外,还有哪个皇帝会没事到处乱跑?张扬虽然刚刚称王,但是并州上下的官员已经自觉自发地将他摆到了一个皇帝的位置上,所有人都清楚,这不过是迟早的事罢了,若是不摆正自己的位置...这种人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吗?对于田丰这个倔脾气,张扬深知不能硬顶的道理,于是委婉地表明了如今是乱世,和天下太平的时候不能比,总不能以后他都老老实实的呆在晋阳,都不亲自领军吧?两个人心平气和地谈论了一番,意见也最终达成了一致,凉州还是要去,不过时间却不可避免地推迟了一些,一直等到并州的春耕开始之后,也就是三月底,张扬才能启程。而在这期间,天下的形势也迎来了一轮新的变化。各地的细作陆续传回消息,先是吕布在军中直接接受了刘辩的诏书,正式成为齐王,算是张扬之后,天下第二个称王的家伙。紧接着袁绍、刘表、刘璋、孙策、张鲁的使者齐聚许昌,请求封王。和并州的上下一心不同,许昌城中暗流涌动,荀彧诡异地保持了沉默,将接待各方使者的任务交给了太中大夫孔融。可惜的是,能够被派来出使的,哪一个不是人精,旁的或许不清楚,但许昌城由谁做主还是清清楚楚的。没人愿意和孔融这等根本没有实权的家伙浪费口舌,求见荀彧不成之后,所有的使者都沉寂了下来,既不退走,也不愿继续商谈此事,完全是一副你荀彧不跟我们谈,我们就赖在许昌不走了的架势。孔融在各处使者处来回奔波,费尽口舌,嘴上和脚底不知磨出多少大泡,但却一点效果都没有。无奈之下的孔融只得前往杨府之中,请出了年逾九十的老太傅杨赐。可惜的是,各方使者都对杨赐表达了尊重之意,但真要让各方诸侯放弃称王,对不起,没门。只要一提起此事,所有的使者都不约而同的顾左右而言他,整齐的就像事先演练过无数次一般,把老头杨赐气得差点没当场过去。这一下,许昌城中的汉室老臣全部麻爪,也让他们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想让这班诸侯放弃称王是根本不可能的,若是许昌不答应,他们立刻就会赶去晋阳,天下的皇帝可不只刘协一位呢。为了维持刘协的正统之位,到最后包括杨赐、孔融这等真正的汉室忠臣也只能无奈地答应了下来。不过这个名义他们却不愿背负,所以这些使者就如同皮球一般,又被他们一脚踹回给了荀彧。荀彧同样也不愿接手此事,他虽然已经被郭嘉所说服,但听之任之是一回事,自己撸起袖子上阵又是一回事,他荀彧不捣乱就是好事,还想让他亲自和这些使者相谈?做梦!于是乎,这个皮球又被踢给了蒋干。蒋干没什么挑拣的资本,而且他也没什么心理负担,很快就进入角色之中,和各路使者打得一片火热。就在此时,董昭进宫了。于是乎,天下第三个王者出现,丞相曹操晋位魏王。和张扬不同的是,曹操很快就组建了自己的一套班底,他手下的人才不缺,没有职位,或者说职位不合适的大有人在,如今晋位为王,正好能安置他们,算得上一举两得。在曹操之后,各镇诸侯的王位很快确定下来,袁绍晋位为赵王,刘表为楚王,刘璋为蜀王,孙策为吴王,可惜的是,占据汉中的张鲁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封为汉王,于是乎,他只得了一个汉中王的称号,算是天下诸侯中最次的一等,也符合实力的对比。各位新晋王爵并没有张扬和曹操的烦恼,他们不曾拥立皇帝,自然也不需要分开朝廷和王属的官员,只需要将原本的官员升升官便可,毕竟不管之前是什么官位,都比不上王爵能封的官大不是?一场闹剧下来,除了那班汉室老臣之外,算得上皆大欢喜,大汉也正式步入王爵多如狗的大势之中,战国诸侯割据的一幕再次上演,就连各镇诸侯的王号都和当年差不多。消息传来的很多,也十分的详尽,这倒不是贾诩的情报工作做得有多好,而是所有人都没有隐瞒的意思,各种消息漫天飞舞,想要不知道都难。同时从这件事中,也能看出天下诸侯的性格。吕布称王的礼仪很简单,直接就在军中办了,甚至都没有邀请徐州的世家前来观礼。典型的军阀作风,如果没有田丰等人的坚持,张扬想来也是这么一套。其他人则正式了很多,袁绍是世家出身,对礼仪颇为看重,自然不会马虎,孙策差了一些,他家算不得世家,只能算是豪强,自然比不上袁绍。刘表和刘璋则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子孙,虽然是不知道隔了多少代的旁支,但总比其他人来得正统一些。曹操的称王之礼十分简练,也没有如同张扬一般祭祀天地,只是祭祀了一下自家祖宗便算完事。最有意思的当属汉中张鲁,他的王礼除了正常规格之外,还好好的装神弄鬼了一番,看起来他是准备将政教合一的思路贯彻到底。不过这一切都和晋王殿下没有太大的关系,在看完这场闹剧之后,迎着四月初的春风,张扬终于带领着自家儿子踏上了西进凉州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