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不死心的汉室老臣(1 / 1)

九品官人法,或者说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对张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毕竟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包括一直到明清之时,这个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但他造成的影响却始终伴随着整个华夏的封建时期。严格来说,这个制度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从三国末期开始,到隋唐科举出现之后,这个制度便正式宣告寿终正寝,但就如前言所说,这个制度的影响并没有消除。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直到明清时期,朝廷的官员仍有品级,一品到九品,虽然和陈群创立的制度已经没有关系,但这个品级制度却留了下来。这个制度并不复杂,两汉施行的是察举制,正如那班汉室老臣所说,到汉末时期,察举已经名存实亡,成为了一些世家大族和朝廷官员谋取私利的东西,而九品中正制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蕴育而出的。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这个制度的先进,反而在张扬看来,这种制度绝对是一种倒退。具体来说,九品中正制就是将整个天下所有的世家按名望、实力、积累的财富等等因素,具体划分出九品,一品为最,九品为末。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家世是一品,那么恭喜你,只要你不是一个白痴,在成年之后便可以立刻为官,而且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和能力,只要不站错队,不得罪不能得罪的人,然后按部就班的混日子,那么迟早有一天,你会成为一品大员。而相反的,如果你的家世只有九品,那你在成年之后同样也可以当官,但是,不管你的能力再强,哪怕是萧何在世,陈平复生,对不起,若是没有意外的话,你这辈子就只能当一个九品官。当然,这其中并不是没有例外,比如立有大功,比如开朝功臣,那也不是没有可能超过家世的品级,甚至改变自己家族的品级也并非不可能。不过这终究只是凤毛麟角,如果家族实力不够,仅凭一个人功劳的话,其余世家或许不会反对你升官,但想给你的家族提升品级却并非那么容易。毕竟官位就那么多,多一个家族就意味着多不少人来分那些有限的官位,而你的家族却并没有相应的实力,不收拾你收拾谁?如果说两汉的察举制还给寒门子弟留了一条艰难道路的话,九品中正制则彻底将所有的寒门子弟剔除出了官员之列,所以在张扬看来,这种制度就是一种倒退,也是他为什么如此愤怒的原因。自从张扬定鼎并州开始,压制世家就一直没有停过,这其中虽然也有妥协,但总体来说,在张扬的麾下,什么得世家者得天下已经不再适用。包括建立三学,包括还没有施行的科举在内,张扬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跳过这个九品中正制,或者说跳过世家主宰天下的年代,直接从汉末跳到隋唐。但是,如今这种论调的已然重新出现,若是让他们得逞的话,张扬的所有努力将会付之一炬,他如何能够不怒?“来人!”“末将在!”堂外的宇文成都和裴元庆两人没有一丝犹豫,应声入内,大声应诺。“成都,你立刻亲自率五百铁骑给孤返回晋阳,拿下陈群,若是有人敢阻拦,不论是谁,格杀勿论!”“遵...”“大王不可。”“大王息怒。”宇文成都的话还没说完,刘伯温、贾诩、高颎三人齐声开口,话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中的意思却不言而喻。张扬眉头高高皱起,不满道:“怎么,尔等以为此议可行?”“此议断然不可。”哪怕换一个傻子来也定然能听出张扬话里的怒意,刘伯温不傻,自然不会去挑衅张扬的底线,而是开口劝道:“大王,那班汉室老臣刚刚抵达晋阳,肯定会找些事来做,如果大王此事拿下陈群,定然会让那些人蜂拥而上,后患无穷。”张扬冷笑一声,不屑道:“那又如何,一群误国之徒,杀之可也。”贾诩闻言二话不说,起身来到大堂之前跪倒在地,叩首道:“御史大夫臣诩拜见陛下!”高颎先是一愣,随后紧接着拜倒在贾诩的身后,同样开口道:“臣高颎拜见陛下。”宇文成都和裴元庆对视了一眼,以他们两人的脑子,着实搞不清楚如今的状况,可是眼见着贾诩、高颎两人先后下拜,口中还称呼张扬为陛下,哪怕他们再蠢也知道此时应当怎么做。同样翻身拜倒,大声道:“末将拜见陛下。”张扬同样被眼前的一幕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开口喝道:“胡闹什么,都起来,孤什么时候说要当皇帝了?”目标是皇帝,这不假,可是这并不代表张扬现在就想当皇帝,如今天下的诸侯就剩下那么有数的几个,但如果他在这个时候称帝的话,不是摆明要将其他人都逼成统一阵线来对付他?而且哪怕这些都不说,不久之前他才损耗几万铁骑将刘协抢回来,为得是什么?为得还不是让天下只剩一位名正言顺的皇帝,好让他彻底占据大义这个名声。如果这个时候称帝,那之前做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刘伯温没有下跪,而是笑着对张扬解释道:“大王,您如果此时和那班汉室老臣翻脸,乃至将他们全部斩杀,此举陛下会怎么想?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尊严,还是皇家的尊严,陛下哪怕再不情愿都得出面将这群老臣保下。大王若执意如此,岂不是和陛下翻脸,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称帝之后再处置这些人来得名正言顺。”“都起来吧。”张扬撇撇嘴,心中的怒气虽然没有消散,但快刀斩乱麻的心思却已经消散,“成都、元庆,你们先出去,今天之事任何人不准泄露出去。”“喏。”宇文成都应诺一声,有些迟疑地问道:“那晋阳...”“不去了!”眼瞅着张扬的心情不好,宇文成都识相的没有再开口,拉着裴元庆快步向堂外退去。裴元庆却仿佛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跟宇文成都嘟囔道:“成都,俺觉得大王来当这皇帝很好啊...你拉俺做什么...”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张扬苦笑一声,望着自己的三个智囊道:“都说说吧,如今该怎么办?”高颎率先开口道:“大王,此议万万不能同意。”这点没什么异议,三个人都不是刚刚投靠张扬,而且他们也不是世家出身,心中自然对这件事充满着反感。“孤当然知晓,孤问的是怎么办?”高颎不以为意,继续道:“大王,如今陈留王和汉室老臣刚刚回到晋阳,肯定正在心中憋着一股劲准备展现一下自己的实力。还有那些刘氏子孙,他们一定会和汉室老臣联络在一起,这股势力不容小觑。由大王,或者说晋王府公然反对此议不妥,不是说怕,只是如今天下还未一统,将精力和时间耗费在这等事上得不偿失,而且若是此事愈演愈烈的话,大王定然需要亲自返回晋阳,这对我军讨平天下不利。”“当然,若是没有大王首肯,纵然他们提出任何事都不可能成行,然臣觉得不能放任此事,否则,并州、凉州、司隶、益州各地世家皆会不稳,甚至就连不明所以的百姓也可能被这些世家所煽动,造成叛乱。”“臣以为,大王是不是派人将科举之事暗中放出去,汉室老臣也并非全部都是世家出身,娄圭、满宠等人皆为寒门出身,科举出现必定能让这些汉室老臣再难成铁板一块,大王完全可以坐观他们扯皮,待时机成熟之时,将科举彻底抛出去也顺理成章。”张扬点点头,望向一旁的刘伯温,道:“伯温觉得如何?”“昭玄之计甚妙。”刘伯温点头道:“大王完全可以将九品官人法和科举之制传遍整个治下,并命专人为百姓讲解,务求让我军治下哪怕一名目不识丁的百姓都能知晓两种制度的利弊,如此一来,至少能保证百姓不会盲从。只凭各地世家,纵然全部反叛也难以掀起风浪。”“文和你以为呢?”贾诩也开口道:“昭玄、伯温所言都为良策,臣便不再多言。不过据臣所知,如今并、凉两州三学已有两批学子毕业,并进入底层为吏,其中官职最高者已为一县县丞。益州和京兆、甘州的三学也已经全部建立完毕,甘州目前虽然还没学子毕业,不过最早一批明秋便可出师,益州和京兆的三学开春之后便会招收学生。”“大王,如今就算没有这些世家,我军也完全无需担心无人可以担任官职。”“好!”张扬大手一挥,下令道:“散播科举的消息由文和来做,另外昭玄替孤上表,就言此事关系重大,孤一时难以决断,待孤返回晋阳,权衡利弊之后再说。”“我等谨遵大王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