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5章 突袭(三)(1 / 1)

如今天下虽说已经不像董卓刚死之时诸侯林立,但在李世民看来,能够称得上正军的也就那么几支。所谓正军,其实大概和正规军的意思差不多,士卒经过严格的调训和操练,有着完整的军纪和经过战场磨砺的将军,再加上及时完备的后勤,如此种种相加,全部都能具备的,在李世民看来这才算是进了正规军的门槛。之后若是再能经过残酷战场的磨砺,百战余生的老卒就能算是正军之中的精锐。就像如今的袁尚、袁谭麾下的将士和之前刘表麾下的荆州军,刘璋麾下的益州军,他们就很难被称为正军。不是李世民看不起人,而是他们的实力,或者说这些军中的大部分将士都更像是郡兵、县兵一流,所以在面对真正的精锐之时,他们失败在所难免。当然,这些大军总还算和正军沾点边,像之前黄巾之乱时,一支五千人的官军甚至敢对五万黄巾军发起冲锋,并且战而胜之,这其中的黄巾军在李世民看来就是乱军。没有军纪的束缚,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虽说张角老道封的官职不少,但其实黄巾军的本质还是一群暴民。正因为如此,李世民一开始并没有太过把靠黄巾军起家的张扬放在眼中,按照以往的例子,比如陈胜吴广和失败了的黄巾军来看,这种势力往往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正军的差距也就越大。因为军事实力这个东西,绝对不是靠着拉上一些壮丁,靠着人多势众便能弥补一切缺点的,而且往往会因为人数太多,人心不齐,造成人们心思各异,从而没有使自身变强,反而随着人数的众多越来越弱。这也是为什么张扬一开始奉行精兵政策的原因,中华数千年无数次农民起义无不证明,人数众多虽然看起来强横,但就是一只纸老虎,崩盘的速度也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陈胜、吴广,黄巾起义,黄巢起义,隋末十八路反王无不在证明着这个道理,如果张扬连这点都无法看出来的话,他其实也不配拥有今天的实力。治军和治国的道理差不多,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军也是如此,只能依靠日积月累的时间慢慢沉淀,指望一群刚刚放下锄头不久的农民一步登天,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精锐根本不现实。张扬经过十余年的沉淀才有今天,这也是为什么他敢尽起麾下大战准备毕功于一役原因,哪怕是换在五年之前,张扬也未必有这种底气。如今的高句丽无疑还处于积累的阶段,这也是李建成一直准备拖延时间,而李渊又一心希望张扬能从京兆出兵的原因。与十余年积累的张扬相比,高句丽无疑还很年轻,年轻意味着活力,意味着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不怕归不怕,谁更加强悍却无需赘言,对于这点,不管是保守的李渊、李建成,还是激进的李世民都有着清楚的认识。所以,在昨天晚上那一战之后,李世民除了让人探查南边桑干城的大军是否察觉到这里的动静之外,他还在第一时间查看了晋军的铠甲、兵器,以及向自己麾下将士询问了战事的细节。于是乎,他毫不意外地得到一个十分明确的结论,和他之前所想略有出入的结论。敌军是一支正军,他们拥有着年轻强壮的士卒,完备的兵刃铠甲,堆积如山的粮草辎重,高昂的士气和强悍无比的战斗力,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晋军哪怕新兵都是一支精锐,除了经验不足,加上天寒地冻有些大意之外,他们符合一切精锐的标准。这点发现有些让人丧气,和自家大军相比较,玄甲军自然是胜过一筹的,但问题是,高句丽大军并非人人都是玄甲军,而晋军并非全都是新军,也就是说,大部分晋军要比大部分高句丽大军来得强悍。驻守在桑干城的大军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或者说更胜一筹吧?李世民的脚步没停,脑海中却在不断地思索着,在想到这里时却忍不住笑了。小人屠崛起的时间是不短,但怎么可能麾下大军都是这个模样?他又不是神仙,能让一群放下锄头不久的农民全部变成精锐,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之前基本很少有停下征战的时候。没有安心发展,只有不断消耗,虽说之前战争的规模都不大,但都算不上简单,李世民可不相信张扬能够凭借新兵便摆平所有的战事,而老卒的消耗岂是那么容易补充的?其实在李世民的心中,最应该忌惮的还是张扬的骑兵,尤其是当年被他安置在草原上的那支陷阵营老卒,那才是真正应该值得忌惮的对象。李世民越想越多,很多事其实和他本次出征并没有一点的关系,甚至他就算能想明白张扬是如何发家的也没有什么作用,高句丽掌权的又不是他,而李建成一系想来不管他提出什么意见都会持反对意见。脚步缓缓,不知不觉间,李世民停在了一座烧得只剩下灰烬的营帐之前,地上虽然已经铺上了一层白雪,但依旧难以掩饰深入土地之中的那抹暗红。驻足良久,李世民突然开口道:“去命侯将军和王将军前来见我!”始终跟在身后的亲兵转身领命而去,没过多久,李世民口中的两位将军便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躬身向他行礼。侯君集自然无需多说,此次由于是突袭,李世民担心目标太大,并没有带自己勇猛无敌的兄弟李元霸,侯君集便顺理成章成为了他麾下的第一大将。而这位早在高句丽刚刚南下之时便果断投靠的幽州汉子早在和罗艺、袁谭那一战中证明了自己。至于另一位王将军,如果张扬在此的话,一定不会对他陌生,因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铁木真身死之后,率领残存鲜卑远遁的大将王保保。在草原上被裴元绍、周仓追赶的走投无路的王保保在不久之前果断投靠了高句丽,并顺利的攀上了李世民这根高枝,混得还算不错。李世民大有张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风范,对于最新投靠的王保保同样委以重任,甚至此次出征都带着他,让他率领一支玄甲军护卫自己的身旁。不过张扬是因为有系统的存在,再加上他对历史的了解,所以三国本土名将和召唤出来的名人什么脾性他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什么人值得信任,什么人可能背叛也心中有数。而唐太宗则没有这等作弊的利器,只是凭借他的识人之明来判断麾下之人是否忠诚。这种信任让王保保十分感激,不过忠诚这种东西,不得万不得已的时候肯定无法体现,所以王保保究竟能不能对得起李世民的信任谁都说不好。“麾下将士的士气如何,可还耐得住这寒冷的天气?”侯君集笑了笑,不过那张天生阴沉无比的面庞上浮现出这种表情便没有让人觉得温暖,反而有一种阴森可怖的感觉。“二王子放心,和丸都比起来,这点冷算什么?至于士气...”“有二王子在,何需担心士气?”这话自然没错,玄甲军作为李世民的亲兵,忠诚自然无需怀疑,而且李世民作为高句丽二王子亲自率军深入敌后,这些亲军有什么理由不士气高昂?王保保张了张嘴,却没有半点声音传出来,他本来是想说上两句的,可侯君集的话却把他想说的堵了回去。侯君集可是李世民麾下的宿将,不管功劳和资历,都是自己无法相提并论的,公然和他唱对台戏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可问题是,此事似乎由不得他。看着李世民灼灼的目光,王保保无奈道:“侯将军所言甚是,玄甲军乃是二王子亲卫军,精锐非常,岂是晋军能够比拟的...”话没说完,他却看出了李世民眼神中的不满,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道:“可天气只会越来越冷,将士们或许可以忍受,但战马却...而且我军深入敌后,所带的粮草辎重有限,不利久战。”李世民幽幽的眼神放缓了一些,但明显还是不满意,意有所指地开口道:“当年铁木真也是鲜卑雄豪,麾下控弦比如今的高句丽只多不少,然屡战屡败,最后更是命丧晋军之手。王将军乃是铁木真麾下大将,又是如今之中唯一和晋军对阵过的大将,想来对晋军的战力如何,战法都有所了解。侯将军也是军中宿将,不知对于接下来的战事,两位将军有何教孤?”看着一脸坚定的李世民和目光阴沉的侯君集,王保保只感觉自己额头上已经布满了冷汗,这个问题可一点都不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