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弄巧成拙笑翻天(2 / 2)

易道宗师 笑看茶凉 1542 字 2个月前

周扬当然明白那个阮少水话中的暗含之义,于是就笑眯眯地表示说,抛开易经的来源问题不说,不过自己还真是不曾听说过,有什么易学精髓贵国有而中国没有……

周扬这番话正好挠到了阮少水的痒处,自然是顺口说道,他们越南曾有一本通过把脉而能知人吉凶祸福、往昔未来的古书,只是由于一直未有流传到中国,所以中国的易道中人也就只能够通过把脉来推测人的病情而已,却是不能更深一步地推测其他情况……

不用说,阮少水所说的那本古书,就是中国正史上曾经提到过的《太素脉法》!

虽然中方易学高手对阮少水的这个说法深感不屑一顾,认为他这纯粹是信口开河,却也只能将不屑埋于心底,而无法据理力争。

因为他们心裏明白,由于那本《太素脉法》早已失传,现存残本根本无法达到那种深度,就是勉强进行辩驳,那也是非常苍白无力的。

更何况要想通过太素脉法进行把脉知命的话,确实远比四柱八字那一套更为复杂——————它不但要求研习者精通医门中的把脉之术,而且还得在那个基础上更进一步……

所以说当周扬故意引出这个中方无力辩驳的话题时,自然有人暗暗叹息,觉得这个周扬虽然在易术方面确实造诣非浅,但今天怎么会如此不小心地引出于己不利的话题呢?!

阮少水等翻译将自己的话完整地翻译了一遍后,就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内心窃喜地观望着中方的同行们。

因为阮少水非常清楚,中方的易学研究者们并没有人精通太素脉法那一套,如果他们胆敢不知天高地厚地进行反驳,说是太素脉法起源于中国,哼哼,自己自是有办法让对方口服心服!

同样,只要中方在这个问题上无力反驳的话,也就从侧面证明了易经起源于越南,只是后来流传到了中国而已。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这个不利于中方的话题是由周扬提出来的,其他几位易学专家自是侧目看着周扬,瞧瞧他会如何辩解。

周扬看到众人将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特别是那个阮少水一脸得意地盯着自己,于是就轻轻咳嗽了一声清清嗓子,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这位阮先生所说的那本古书,应该指的就是中国的《太素脉法》吧?好像除了《太素脉法》以外,目前还没有什么书涉及到这方面的东西。不知阮先生何以如此健忘啊!”

阮少水听了翻译的话,立即胸有成竹地说道:“《太素心法》原本起源于越南,后来虽然中国的先人有曾听说过其书名,只可惜无法见到实书,所以贵国的易界中人根本无法了解太素脉法是怎么回事……”

阮少水的这番话说得中方易师们更是不敢轻易开口,因为对方在昨天已经露过一手,确实是能够通过人的脉相来推测人的往昔未来。

有关这一点儿,就连卢鹤亭大师都无力进行辩驳,他们几个当然也是不愿丢人现眼。

周扬听了以后,立即对翻译说:“麻烦你把我的话完整地翻译给他听听——————其实阮先生真是有些坐井观天了,你所说的那一套,我们只是觉得它并不实用,而且用的时候有很多限制之处,是故意弃之不用的,这并非是什么高深的东西!”

阮少水听周扬如此一说,立即笑道:“既然是你们弃之不用的,我想请问周先生,你可会这种方法么?如果自己根本都不会的方法,何谈弃之不用呢?”

“那种东西真的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中国古代男女泾渭分明、男女授受不亲,不可能让你去脸对脸、面对面去把脉算命的,”周扬淡淡地说,“抛开相术不说,就算是需要把脉问事,也不必直接双方接触……”

周扬的话还未说完,越方学者中有懂中文的就直接笑了起来:“哈哈,周先生说的是悬丝诊脉吧?那种东西只不过是贵国传说神话而已。难道周先生真的能够通过悬丝诊脉来推测人的贫贱富贵、往昔未来吗?”

周扬颇为自信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确实可以做到——————只是他没有想到越方代表的应对之精妙,一下子就让周扬弄得尴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