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申办奥运(2 / 2)

亚洲第一次啊,放眼亚洲,除了南洋联邦,还能有谁?被别人夺去这个桂冠,岂不是对南洋联邦的污辱?在万众期盼之下,坤甸申奥代表团启程上路了,他们的竞争对手有日本东京、比利时布鲁塞尔、奥地利维也纳、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及美国的底特律。尽管黄历对此充满了信心,但还是要等到最后成功,才能放下心来。

……

与新中国的第一次大使级会谈结束了,表面上新中国获得了天然橡胶和橡胶制品的进口,南洋联邦则获得了新中国对南北越分治的默认以及对北越可能发动战争的旁观或约束。

但这只是别人在表面上猜测的东西,双方其实在更深层次的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比如建交的可能,通信、通航的条件,经济、技术的援助等等,虽然并未达成什么具体的协议,但双方都加深了互相了解,知道了各自的底线和策略。

而南洋联邦再度送上的大礼令新中国领导层感到了棘手,用毛泽东的话说,那就是“人情越欠越多,将来是很难还的”。大庆,这个很快就要被中国人自己发现的油田,被黄历很适时地将功劳揽到了自己身上。这个礼送得巧,送得恰到好处,送得你没法拒绝,送得不费自己半点力气。

对于黄历来说,与新中国建交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并不是害怕美国,而是在国家利益最大化方面的考虑。与新中国的经贸始终在进行,又有了沟通的渠道,建交对于南洋联邦来说并不迫切。而且,距离美国和中国出于国家安全这一压倒一切的紧迫问题而走到一起的时间,还早得很。对于南洋联邦来说,在越南问题上,还需要美国佬的大力帮助。

而供给新中国橡胶和橡胶制品,黄历与艾森豪威尔打过招呼,阐述过自己的理由,并且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谅解。因为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在内部被称为“楔子”战略,即通过打压和遏制迫使中国与苏联分裂。但现在看来,这种战略反倒有可能使中国与苏联联系得更紧密。同时,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挫败,也使他开始转变着头脑中的思想。

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动乱,证明了所谓的“世界上任何一块值得争夺的地方,都必须要么归共产主义所有,要么归自由世界所有”的理论是极端错误的,并且会给美国带来更强烈的反对。

一九五八年七月,伊拉克亲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占领了巴格达电台、邮局、电报局和底格里斯河上的桥梁。他们打进王宫,杀死了国王和王储。努里·赛义德首相化装成女人偷偷逃跑,但也被捉住杀掉。这样一来,杜勒斯的巴格达条约刚签订不过半年,它的中心支柱便彻底垮台了。

这情况使黎巴嫩总统卡米尔·夏蒙大为惊恐,正式邀请美国出兵到贝鲁特。艾森豪威尔答应了,虽然这与他的主义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杜勒斯力图使国会领袖们相信这与艾森豪威尔主义有关。这位国务卿告诫说,如果美国不按照夏蒙助请求采取行动,“我们的威信就会丧尽,也没有谁再会相信我们的话了——永远没有。只有我们先到达那里,共产党的干涉才可能避免。”

美国出兵贝鲁特并没有改变什么,夏蒙还是倒台了,换上了中立主义的总统和总理,在他们的要求下,美国海军陆战队随即撤走。

这个事实证明艾森豪威尔主义事实上已经寿终正寝了,因为它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美国要想遏止共产主义在国外扩张的任何企图都会遇到一个困难,那就是如何设法证明以民族主义的斗争形式出现的内部动乱确实是由莫斯科指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