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历等人结束了在埃及的逗留后,又应邀访问了沙地阿拉伯。现在美国还未认识到与以色列的邻居为友,并不就表示成为以色列的敌人。既然选择支持以色列,再向阿拉伯国家售卖武器,无疑,美国还没有那样做,也并没准备这样做。这就给了黄历和南洋联邦很大的便利。
建立稳定的、低价的石油供给渠道,是黄历要达到了主要目的。在沙地阿拉伯,黄历代表南洋联邦卖给了沙地阿拉伯一批飞机,还有一些其它的武器装备,并答应提供教官,帮助沙特阿拉训练飞行员。而收获则是又使南洋联邦多了一个稳定的、长期的石油供应来源。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南洋联邦远的从中东,近的从文莱,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得到了巨量的石油供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南洋联邦虽然也是一个石油出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从国外的购买可以将国内的石油开采进一步限制数量,作为战略储备继续让它埋藏在地下,提高南洋联邦应对风险的能力。
就在黄历满意地离开沙地阿拉伯,乘坐飞机回国的时候,赫鲁晓夫正踏上美国的土地。作为缓解紧张局势的新阶段,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赫鲁晓夫为期两周的导游旅行是成功的。因为美国人对坏脾气的人是偏爱的,而赫鲁晓夫之尖锐泼辣不亚于托马斯·爱迪生和亨利·相特。在对美国企业家發表的演说中,在衣阿华州农村的旅行中,在同纽约市长罗伯特·瓦格纳和洛杉矶市长诺里斯·波尔森共进午餐时,赫鲁晓夫表现得机智、自以为是和无所顾忌,但是很有人情味,而且决心同他的邻人和平相处。
在戴维营,这位于马里兰州卡托克廷山上的总统别墅,赫鲁晓夫表现得最好。他没有说一句咄咄逼人的话,事实上,他说的几乎尽是不着边际的空泛议论。他的慎重似乎就是避开对实质问题的探讨。
三天后,美苏领导人發表了联合声明。他们同意普遍裁军是全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关于柏林问题的谈判应该“重开”,以便获得一项符合有关各方意见、有助于维持和平的解决办法。两国还承诺:“一切重大国际问题不应诉诸武力而应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予以解决。”并确定了艾森豪威尔总统将于来年访问苏联。
报纸上在大肆宣传“戴维营精神”,一时间,它几乎象罗斯福—丘吉尔的大西洋宪章那样重要。人们认为美苏关系的转折点终于来到,冷战的坚冰开始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