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鹬相争,渔翁得利。——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
刘明回到了指挥部,脸色依然阴沉,因为那份电文中清晰的写着:“伊朗军事采购团到达中国包头市,陪同人员有……”
包头!刘明自然知道这个地方,那是中国西北的工业重镇。早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它就是中国西北着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解放前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基础,1923年平绥铁路通车包头;1931年,包头电灯面粉公司和永茂源甘草公司创办;1934年,中德双方组织的“欧亚航空邮运股份有限公司”在包头修筑飞机场,开辟包头——宁夏——兰州航线。
新中国建国后,那里成为了大型的钢铁、铝业和装备制造业中心,成为了整个中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但这都不会引起刘明郁闷,所有的问题在于这裏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座坦克制造厂——617厂。
刘明没有想到,在自己与中国政府进行了如此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后,中国方面依然在向伊朗出售军火。在刘明的外交努力下,在伊朗敌视世界的外交政策的作用下,欧洲和美国基本停止了对伊朗的军售。而苏联也在伊朗的不断叫嚣的“苏联是撒旦”口号中停止了与其本就不多的地下军事合作。可以说,伊朗政府现在就是在黑市上也很难买到足够的军火。
但是,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为什么又向伊朗打开了军售的大门呢?虽然刘明知道那个时代的中国究竟多么贫穷,知道那个时代的中国因为缺乏资金而耽误了多少事情。为了节约资金,就是一线部队都种菜养猪。邓小平说在深圳视察时,面对国家的情况,面对当地的领导,大声疾呼:你们要杀一条血路出来!
这话很有意义,但有很悲壮!在此时的中国,一笔几亿美元的军火合同就可以让国家的某些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中国政府向伊朗出售军火也就可以理解了,只是刘明不明白,难道为了几亿美元,中国政府就这样放弃一个对它非常友好,与之进行全方位合作的阿拉伯伙伴吗?
但不管如何,事情确实发生了,而伊朗人去包头的617厂也不是买拖拉机的。一直以来,中国工程师在伊拉克的瓦利德坦克组装生产过程中学到的技术被用在了国内的69式主战坦克和80式主战坦克(ZTZ88式)的改进和生产项目上。但如果中国生产的有瓦利德血统的69式坦克出现在两伊战场上时,那将是个绝大的讽刺——伊拉克人竟然面对着自己开发出来的新式武器的威胁!
刘明已经不是那个初出茅庐,还胸怀红旗的毛头小子了。他现在是伊拉克的二号实权人物(在南方就是一号),是南方军团的最高指挥官,也是伊拉克整个民族的旗帜之一,因此他必须站在伊拉克的观点上思考问题。他必须有所反应,否则南方军团和整个南方政权的上下官员们难免会对他对这件事情的冷漠而有所微词。
在接到消息后,刘明连夜乘直升机赶回了巴士拉,他一回来迅速召见了中国驻巴士拉代表丁国钧,当然随同丁国钧前来的还有那个俏秘书林雨。
“啪……啪啪……”外面有人轻轻地敲着刘明办公室的房门。
“谁呀?请进!”刘明放下了手中的茶杯和饼干,冲门外问道。他视察各支部队战备情况后,紧急从前线回到巴士拉,连饭都没有吃。
“将军,中国的丁先生和林小姐到了。”
“让他到会议室稍等,我马上就到。”刘明整理了一下仪容,站起来向会议室走去。
现在的情况非常微妙,中国直接向伊朗出售武器的行为虽然在法律上没有任何责任,但却犯了伊拉克的大忌。刘明深知,一旦这个消息传开,那么自己在此之前苦心经营的中伊友好局面将立刻崩盘,伊拉克人眼中的中伊友谊立刻会一钱不值。而生活工作在伊拉克南方的大量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将受到巨大冲击,中伊业以开始的合作项目面临夭折。
这无论是对中国方面,还是对伊拉克方面,都是双输的局面。只要稍微处理不好,双方就会翻脸成仇,这让刘明不由的加倍的谨慎。其实刘明在心裏也是暗自纳闷,80年代的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在外交和内政上都取得了建国以来从没有过的良好局面,现在怎么会做这种没有前途的行为呢?